何赛飞因为那句振聋发聩的“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彻底火了,这个火不是说她为自己制造话题或者作秀博眼球,而是一语道出了中国戏曲在文艺行业的尴尬境地。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这代或者下一代下下一代都不太会关注戏曲行业了。
       更残忍的,戏曲行业的凋敝又何止开始于那个舞台?
       戏曲的衰败,与演员的个人素质是无关的,大家都看到了,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在台上表演了传统剧目《清风亭·舍子》,他的表演连何赛飞这样专业的国家级演员都极认可。
       在了解到这位演员调到省团五年了还没转正,作为临时工一个月只有1500块,演戏之余要靠送外卖、做网约车司机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时,何赛飞震怒了,因为不止是在她的理解中在我们大家的理解中,
       “这样优秀的戏曲艺术家,本就配得上更高的收入水平以及更好的生活。”
       人如果疲于奔命,是很难把天赋和热情发挥到极致的,这对戏曲行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所以主持人白燕升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害怕“像他这么好的演员,有一天会因为生活和工作的不顺离开这个舞台”。
       何赛飞之所以能感同身受,一方面是她自己就非常喜爱戏曲,年轻时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花旦;一方面是当年她就曾因在剧团排不到戏,才转而开始拍电影电视剧。
       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同行后辈的处境依然如此艰难。


       的确,优秀的艺术家却只能过着清贫的生活,靠专业连养家糊口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确叫人难过!
       何赛飞,已经算是由越剧转行拍电视剧里的佼佼者,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角色,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美丽风情的三姨太梅珊,比如《大宅门》里身世飘摇、可悲可叹的杨九红,还有《孝庄秘史》中聪慧无敌的海兰珠……
       凭借美艳的长相,精湛的表演,何赛飞被称为“姨太太专业户”,虽然她演的角色比较受限,但每个角色到底是不同的,由她诠释的角色或刚烈、或疯癫、或娇柔,称得上是一人千面。






       最难得的,她将自己的戏曲功底成功融进了角色中,梅珊是热爱唱戏的人,杨九红出身青楼,初见白景琦时眼波流转,无一不让人惊艳。
       她本人更如她诠释的那些角色,敢爱爱恨,敢说敢言,在了解在导演最初并不看好自己演杨九红时,何赛飞怒发冲冠,跳到椅子上对导演说:“只有我能演杨九红!”
       她也是真心实意热爱自己所在的行业,2016年就曾直言炮轰如今的“小鲜肉”不敬业,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那口才,那回力全开的样子,对比在戏曲舞台上的发言,不禁感慨:何赛飞依旧还是那个“敢为天下先”的女英雄!


       这几年,何赛飞一边拍戏一边参加各种戏曲相关的综艺和活动,因有诸多代表作傍身,使她完全能专心当演员,也能全心全意为自己喜爱的越剧发力。
       可并不是每个戏曲中人,都有她这样的实力和好运。
       前几年,国粹京剧也常常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为了普及大家学习和了解京剧的热情,王珮瑜尝试了各种办法:
       上热门综艺;
       用直播和弹幕的方式
       做京剧清音会;
       创立工作室“瑜音社”,开通微博和其他流行的社交平台。
       可以说,她在互联网的成名之路,大概可以写一本《京剧界网红成长史》。








       那几年,她也确实热了,很多粉丝为了追她,开始了解京剧,但又怎么样呢,王老板销声匿迹的姿态更快。
       无他,京剧如果不能整体有效的像流行歌曲那样在大众之中流行,那么不管谁做网红都只能搅动一时的风云,时间过了,大家对京剧的热度散去,这门国粹依然会被冷待。
       也不可能人人都像何赛飞那样,转型拍电视剧实现“曲线救国”。
       何赛飞的灵魂发问确实在短时间内引发了网络轰动,那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她的话,也有不少人注意到戏曲在国内的尴尬处境,可问题提出来容易,该找谁解决?怎么解决?这才是最难的。
       事实上,国粹的尴尬就在于一些老艺术家倒是倾注了心力想把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可现在,年轻人喜欢电影电视剧,喜欢追星,喜欢动漫,就是没多少人留意戏曲。
       很难说是不是戏曲跟其他文化行业有壁垒,单就张姓演员的遭遇来说,“都演那么出神入化了竟然还没转正,拿着1500块的工资挺了那么多年”,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为梦想付出如此代价?
       毕竟在当下这样一个“内卷”时代,谈理想是可耻的,当务之急是赚钱甚至赚快钱。
       就像何赛飞老师讲的,“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这样的艺术家,需要相关部门给予保护和给予基本生存”,可到底谁来做这样的事?
       想想吧,有这么多人投资电影电视剧,以及资本愿意花钱捧流量明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棒,而是因为他们有粉丝,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啊。
       自古以来,一直都是需求推动发展,不是吗?
       而人们之所以能共情台上的演员,不也因为芸芸众生里的大多数,其实跟他有着相似的命运吗?










       可惜现实永远更残酷,“流量为王”的时代,资方宁愿动辄砸几千万甚至上亿去请一个小鲜肉,也不愿支付几万块帮一个戏曲艺术家摆脱生活的难。
       要发展京剧,发展中国戏曲行业,必须从推动内需开始,否则,一切就只是暂时的,解决了眼前的一个,解决不了幕后的一堆。
       我们确实不能在急功近利中丢掉我们的国粹。
       但怎么说呢,如果大家看不到戏曲行业的辉煌以及爱戏曲能带来更多切身利益,除了真正热爱这一行的人,我实在不知道还有谁想要去关心戏曲?
       太难了。
       但依然感激这片土地有何赛飞老师这样敢于在公开场合直抒胸臆、为民请命的好人,正因为有她这样善良正直的人在,那些为了热爱奔赴山海、委屈度日的戏曲艺术家们,才能看到希望,也才有继续坚持梦想的动力。
       虽然很渺茫,却衷心祝愿我们的国粹将来会有扭转困境的一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