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堂课上,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米格15”战斗机发动机。这是该校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吕东,将2021级吴仲华班《航空发动机概论》这门课的课堂,搬到了学校档案库房,对着大型实物档案——一台“米格15”战斗机发动机进行讲解教学。“大家看,这台‘米格15’战斗机的VK-1型发动机,是我们学习航空发动机的典型结构之一,它曾上过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开辟出了令美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吕东教授讲解到。
当一台真正上过战场的战斗机发动机矗立在面前,课堂上的学生连连惊叹,争先恐后地触摸机身外观,细嗅金属气味,观察铭牌文字,讨论原理结构。吕东教授鼓励同学们从实物档案中寻根溯源,亲手数数涡轮叶片数量,找找机械外观印记,学习判断发动机型号,从近在眼前的具体零部件中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
20世纪60年代初,为提高学校造船工程系涡轮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经学校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空军某部将一台抗美援朝退役后的“米格15”战斗机发动机赠送给学校,成为专业课直观教学的重要载体。
吕东教授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实物档案的思政元素,以“米格15”战斗机发动机的前世今生作为教学切入口,带领同学们学习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重温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当年,从生活日用品到武器装备都要从国外进口,而现在,我们走过了测绘仿制,已经达到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的阶段。人民军队正驾驶着国产战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未来要有更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就要靠你们去努力创造!”
这堂别出心裁的现场教学,既让同学们全面直观地学习了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又带领同学们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其蕴含的红色文化,极大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辛敏娟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