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28日,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应邀发表演讲,号召大家要支持国历,并且向公众宣传国历的好处远远多于农历。在演讲快要结束时,蔡元培再次号召大家不要再过春节了,春节是没有意义的,是古代传下来的陋习,远不如国历元旦这个节日意义重大。


       说起蔡元培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大最受欢迎的校长,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始终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作为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对教育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过,蔡元培身为教育学家,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一个就是帮助胡适伪造假学历,另一件就是登台呼吁废除春节。
       1917年,蔡元培为了增强北大的师资力量,邀请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坛人物到北大任教,例如李大钊、钱玄同、胡适等人。前面两位都是当时享誉全国的文坛名家,到北大任教也是水到渠成,而彼时的胡适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还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为了能够让胡适顺利到北大教书,蔡元培不惜给胡适伪造了学历。


       虽然蔡元培有足够的理由帮助胡适,可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来说,这件事值不值得做,还是有待商榷的,或许已经碰触了教育的底线。尤其是对于广大学子们来说,学历造假在某方面来说,甚至比学术造假更令人深恶痛绝。而且,蔡元培还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似乎都不应该做出这种事。
       那么,蔡元培呼吁废除春节,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光怪蔡元培一个人,对于那个时候的文人学者来说,普遍认为过春节就表明内心还怀念封建陋习,而如今举国学习西方文化,就应该彻底废除春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民初时期有不少文人学者都纷纷呼吁,要消除春节的习俗和影响,进一步学习西方文化。


       我们都知道,春节并没有被废除,这就说明那些人的主张最后肯定是失败了,如果他们当初成功了,那么今天可能就没有春节的存在了。从1929年到1933年这5年,是历史上唯一不准过春节的5年,上班的人一律取消休假,而敢于庆祝春节的人一律被抓。
       早在民国成立之初,就公布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即公元1912年1月1日。”这也是元旦这个节日的由来。此后,由于在清末民初时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一直在推崇学习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导致当时很多文人墨客都以过洋节为荣,对传统节日反而冷嘲热讽。


       当时为了宣传国历,也就是阳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都是禁止过春节的内容。而且这个禁止过春节还是硬性规定,说不准过就不准过,春节期间店铺也不准打烊,更不准回家过节,小商小贩也不许沿街叫卖节庆用品,春联鞭炮之类的更是不允许出现。如果民间有人敢庆祝的话,那就会被抓进去,以儆效尤。
       虽然民国下了严厉的禁令,但是几千年的习俗难道就是这么容易改变的吗?于是在这几年的年底,都会出现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代表新年的元旦,虽然民国十分重视,还给大家放了好几天的假,可大街上还是冷冷清清,仿佛这个节日不存在一般。而在农历春节期间,虽然民国要求大家不要庆祝去上班,可大街上的人们却喜气洋洋,见面以后都互相问好。即便是当局不允许庆祝,可仍然挡不住人们过春节的热情。


       就这样,这种不伦不类的禁令一直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1933年,民国看到这个禁令实在没什么效果,而且也遭到了公众的强烈反对,于是只好取消了这个禁令,不再禁止大家过春节了。只不过,对于禁令被取消一事,百姓们反倒无所谓,因为他们根本就从来没有在乎过这个禁令。
       一直到如今,很多地方的民间还有过“洋历年”的说法,指的就是1月1日的元旦。自古以来我们是不过元旦的,可因为当时的民国执意把阳历元旦当做新年来过,民间才有了洋历年的说法。既然是阳历元旦,民间为什么称作“洋历年”而不是“阳历年”呢?从这个“洋”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节日是根据西方的阳历来的,并非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文豪。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怕就怕学得太过彻底,甚至因此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得不偿失了。倘若当时真把春节彻底废除了,那如今韩国人可能又要得手了,恐怕春节会和端午节一样,转眼间就成了人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与我们反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