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财险风险处置或迎最终章!5月9日,有业内消息表示,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财险”)已举行开业典礼,正式开业。近期,申能财险官网也正式上线。

回首已经翻篇的天安财险,曾经风光无限,一度跻身财产险第一梯队,最终却被接管,资不抵债,天安财险何以至此?申能财险开业,公司将驶向何方?

百亿申能财险启航

获批筹建近8个月后,申能财险正式开业。北京商报记者获悉,5月9日,申能财险开业仪式在上海举行。

申能财险总部位于上海,注册资本100亿元,从股东结构来看,申能财险8家股东均来自国资系统。其中,持股比例45%的申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申能财险控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集团”)通过申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合计持有申能财险50%股权,成为申能财险实际控制人。

申能集团拥有电力、燃气、金融、战略新兴四大产业板块。并且,申能集团在着力打造新能源业务。基于股东背景,申能财险将发展目标锚定在绿色保险。“成为一家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绿色财产保险企业,公司还将围绕客户及绿色产业链的保障与风险管理需求,创新更多绿色保险和风险减量服务,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申能财险在官网强调。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保险业的重视,头部财险公司在发展环责险、创新绿色保险、助推能源转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2023年,我国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但是将整个公司发展定位为“绿色财产保险企业”的,申能财险为业内首家。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表示,申能财险可以充分利用股东的优势,为绿色产业链的保障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创新服务。

纵览整个绿色保险市场,部分保险机构在业务方面已经开展了有益探索,但市场还存在承保能力不足、经营效益欠佳等问题。作为市场“新秀”的申能财险,挤入如今的绿色保险市场,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对于申能财险来说,发展绿色保险需要关注市场趋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保险产品,以及在风险管理和定价方面进行精准设计等。

申能进,天安退

此前有市场传闻称,申能财险会成为天安财险资产负债的承接方。

确实,从管理层安排来看,能通过申能财险看到天安财险的影子。申能财险首任总经理由天安财险托管组组长的盛亚峰来担任。盛亚峰已经于今年初辞任中国太保大湾区发展总监的职务,目前是申能财险法定代表人。

天安财险是国内第四家财产险公司,曾有一万八千余名员工、近万人的营销员队伍。曾经风光无限、一度跻身财产险第一梯队的天安财险,最终沦落到被接管,资不抵债,不禁让人唏嘘。

时移世易,堪称传奇的天安财险何以至此?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小保险公司激进扩张的代表之一,天安财险曾试图借理财险“弯道超车”,在理财险产品“急刹车”后,陷入了兑付危机。

天安财险所倚重的理财险,即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具有投资理财和保险保障双重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交付的投资金分为保费和储金,并将储金用于资金运作的家庭财产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

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以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计量,一般计入“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科目。2013年天安财险获得批准开展投资型理财险,试点经营“保赢1号”系列产品。此后天安财险保户储金以及投资款收入突飞猛进,2014—2016年,天安财险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一路飙升,分别高达259.26亿元、1266.99亿元、2474.81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类产品期限非常短,个别公司的投资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如果出现大规模退保或者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会导致保险公司出现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天安财险此后的遭遇印证了这一点。

在保险产品“回归保险本源”的转型定调下,监管部门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不断收紧,2017年1月,原保监会对部分开展发行非寿险投资业务的机构一对一下发通知,要求其暂停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试点。天安财险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开始大幅下降。同时,从2017年开始,天安财险便需要应对理财险到期给付问题。截至2018年末,天安财险理财险余额为566.35亿元,其中2019年1—4月完成理财险兑付404.8亿元,5—12月尚需完成理财险兑付154.21亿元。

此后,天安财险开启了“卖卖卖”模式,出售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等资产回笼资金,逐步消化此前理财险的兑付危机。2020年,本就存在流动性压力的天安财险“屋漏偏逢连夜雨”,认购新时代信托产品出现逾期。

同年,天安财险被原银保监会宣布接管。

如今,申能财险开业,天安财险的风险处置也画上句号,但曾经的教训不能翻篇。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保险公司在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不能过度依赖投资型产品,而应注重保障性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真正做到“保险姓保”。

不管保险行业如何创新,“保险姓保”的价值理念不能变。付建指出,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防止保险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