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20日电(记者王莹、武江民)39岁的陈楠敬每天都在练习站立、弯腿、迈步。因车祸多年半瘫在床的他,今年开始试用一款“外骨骼机器人”,每天要练习接近2个小时,重新寻找行走的感觉。

  这是一款针对下肢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器材,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体支撑、保护和助力,通过不断重复的步态训练,刺激其功能逐步恢复。

  训练中每次站立,每走一步,动作都很吃力,但陈楠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通过这个机器人,让我重新站起来。”

  3月13日,由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科技赋能 畅享未来”首届汇爱科技展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开幕,图为北京一家智能机械设备企业展示他们的专供残疾人使用的机械手。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在中国,科技正打开更多新的助残应用场景。

  在2023年举办的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有一处专门为运动员设置的轮椅等辅助器具维修中心,展出多款中国制造的高科技辅具产品。

  这些产品中,既有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等最新技术的新型智能膝关节假肢,还有能够在多种步态和复杂地形运动中自主识别人体运动意图的智能动力碳纤小腿假肢、精准适配佩戴者的脊柱侧弯矫形器,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共享科技红利,感受“无碍”生活。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411f97f0ec5fb32f.jpg">
  3月13日,在汇爱科技展上,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展会上展示一款国产智能康复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最受关注的是开幕式火炬手徐佳玲佩戴的一款智能仿生手,可以通过手臂神经和肌肉信号来识别使用者的运动意图,并转化成仿生动作,既弹得了钢琴,也写得了毛笔字。

  《中国残疾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年度纵览(2023)》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催生了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企业,它们以全体残疾人或者某一类残疾人为目标群体,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手段,致力于给残疾人带来便捷、安全、温馨的生活。

  位于辽宁沈阳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目前,新松公司已研制出多款康复医疗机器人产品,康复辅助机器人帮助患者做康复治疗,脑控机器人可以用科技为聋哑人减少沟通障碍,床椅机器人帮助动作有障碍人士便捷生活等。

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c9dbf484b3ff80af.jpg">
  2023年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图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在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69岁的张先生因突发脑梗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家人特意购买了一款新松公司生产的穿戴式外骨骼。将看似腿骨的穿戴式外骨骼固定在大腿外侧,在设备助力下,张先生从最基础的勾脚背、抬腿、屈髋开始,到跨步训练、上下楼梯、扶桌蹲起等,目前已逐渐用正确的姿势行走。

  “机器人能让更多残障人士实现自理、走出家门,也减少家属的负担。”新松公司医疗与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说,未来科技产品会惠及每个残疾人、每个家庭,未来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2023年,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方面的机器人产品,研制残障辅助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

  与此同时,部分智能化、科技型辅助器具正逐步纳入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目录,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3f1fee4dcf5b372a.jpg">
  3月13日,在汇爱科技展上,“电子导盲犬”与导盲犬相遇。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23年,浙江省启动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杭州市余杭区聚焦残疾人需求,积极推动企业更新迭代高科技辅具产品,已经帮助2000余名残疾人适配高科技辅具。

  今年年初,辽宁省辅助器具研发基地正式成立,通过与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着力在智能化残疾人辅助器具产业研发合作上实现突破。

  在辅助器具体验展示中心,近200样助残、助老科技产品亮相,吸引了不少残障人士前来咨询、体验。

  “科技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它还承载着很多人的温暖和希望。”东北大学副教授郭军说,希望借助学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优势特色,制作多样化的助残设备,让更多残障人士提升幸福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