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46年,一位年仅17岁的小女孩,考上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专业。 别说是放在教育资源匮乏的1946年,即使是现在,能够考上北京大学,那都是值得全家人举手相庆的大事。 但是女孩的父母并不高兴,他们原先是想要女儿能够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北大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考试成绩刚出来时,他们甚至还怀疑是不是试卷改错了? 为此,女孩的母亲特意走了一遍流程,查阅了女儿的考卷批改情况。 结果发现,并无错处,这对一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或许北京大学已经很好了,但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来说还不够。

林徽因和孩子林徽因和梁思成共育有一儿一女,1946年落榜清华大学建筑系,转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专业的,正是他们的大女儿梁再冰。 彼时,一家人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从云南昆明回到北京,就迎来了梁再冰报考大学的时间。 一家人的目标很明确,直指清华大学建筑系,这也是梁再冰从小的愿望。 梁再冰的成绩一向很好,虽然刚经历战事,条件艰苦,但是林徽因也从来没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 再加上梁再冰本人一直勤奋好学和遗传自父母的天赋异禀,考上清华应该是情理之中才对。

林徽因和梁再冰但当成绩出来时,一家人都傻眼了。 仅仅差几分,但却与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失之交臂。 一向恭敬孝顺的梁再冰心里有些愧疚,她知道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心愿,而且她自己本身也很喜欢建筑。 得知成绩以后,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默默消化着心里的失落。毕竟十多年的努力却未能如愿开花结果。 林徽因也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落榜,一个念头出现在了她的脑海里:会不会是试卷改错了? 饶是聪慧通透如林徽因,此时也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仿佛只有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林徽因才会放心。

林徽因她特意走了流程,向清华大学调取了梁再冰的考试试卷,想看看有没有错判、误判,但结果让她失望了。 试卷的批改并没有任何错处,梁再冰的成绩确实没考上清华。尽管结果不如人意,但林徽因也只能接受。 回来后,林徽因并没有责怪梁再冰,反而还鼓励她坚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徽因再度为了梁再冰的前程开始打算。 清华大学建筑系去不了了,那去读哪个学校呢? 林徽因同丈夫梁思成商量了半天,最后选定了同为高等学府且与两人也颇有渊源的北京大学。 孝顺的梁再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转报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专业。

林徽因梁再冰的考试失利,让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都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小儿子梁从诫身上。 对待梁从诫的学习,林徽因一刻也不敢放松,从作业、考试等各方面事无巨细地检查。 姐姐梁再冰去参军了,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有更多心思放在了梁从诫的高考上。 希望梁从诫能够实现她和梁思成两人的心愿,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但是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是惊人的相似。 1950年,在梁再冰落榜三年后,也到了弟弟梁从诫报考学校的时候。梁从诫的成绩比姐姐还好一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林徽因一家在选择学校时,梁从诫遵从父母的意见,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本以为这次十拿九稳的林徽因,却再一次失望了。 梁从诫的高考成绩出来后,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分数线仅差两分。 如果差得很远就算了,这两分的距离,让林徽因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她辗转反侧,还是不相信她和梁思成的孩子竟然一个都考不上清华大学建筑系。 她决定再走一次程序,从清华大学调取了梁从诫的高考试卷。 但结果仍是判得没有错处,但让林徽因想不通的是,有些错题明明以梁从诫的水平是可以写出来的,难道是因为考试太紧张了吗?

林徽因和梁思成林徽因的猜想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她在文章的空白处发现了一行小字,是梁从诫写的,写给他的母亲林徽因。 仿佛他早就预料到了自己会考不上清华大学建筑系,也知道母亲林徽因会来查试卷。 他说自己并不喜欢建筑系,他喜欢的是历史系。 梁从诫是故意落榜的,生活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位建筑界的巨擘的影子下,人人都希望他继承父母衣钵去学建筑。 他一直没有违逆父母的意思,考试报考的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但在这最后一道关口前,他还是选择遵从了内心的想法。

梁从诫这时候林徽因才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已经给孩子铺好的路,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走的,他们也有自己想选择的人生。 虽然觉得惋惜,但林徽因还是选择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让梁从诫报了录取分数比清华稍微低一些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自此林徽因的一双儿女双双入了北大,她有遗憾吗? 我想一定充满了遗憾,同样是高等学府,为什么她就这么执着于清华呢? 说起来,这还与她和梁思成分不开关系。世人皆知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在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曾参与了清华大学学院建筑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建筑家的身份之外,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教育家,两人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 他们就职的地方正是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而清华大学,也是梁思成的母校,两人在建筑学方面的追求令人崇敬。 当年,梁思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和林徽因一起,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 当时建筑学专业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为了完成建筑学的学习,特意报了建筑绘图用得上的美术系,然后选了建筑系的选修课。

林徽因结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梁思成去了哈佛继续深造学习建筑史,而林徽因则去了耶鲁大学,进修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结束了在国外四年的课程学习,两人回国到沈阳的东北大学执教,同时也创建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建筑系。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抓紧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建筑行业的专业人才。 虽然之后陷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但两人始终没有懈怠对于建筑学的学习和考察。 梁思成患有严重的脊椎软组织硬化症,到抗战后期,他的脊椎骨已经全部硬化,头都抬不动,只能用花瓶来撑着下巴。 而林徽因也有肺结核的老毛病,战时医疗条件简陋,她时常高烧不退,元气大伤。

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坚持撰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则开始阅读《史记》和《汉书》,以期可以辅助梁思成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又举家搬回北京,梁思成回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物理系,担任物理系的系主任。 而同样在建筑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林徽因,受到清华大学邀请在系里担任一级教授,一家人搬进了清华大学的教师宿舍。 但是他们和清华的渊源还不止于此。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他参与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创立,对清华的学子影响颇深。 再加上梁思成的兄弟梁思忠和梁思永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 可以说,考入清华大学,就如梁家人的家族使命一般。也难怪,在儿女双双落榜之后,林徽因会如此惋惜。

清华大学为了家族人世世代代能为中国的建筑业做出贡献。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从小就对梁再冰和梁从诫两姐弟进行了很好的教育。 两姐弟的名字都含有父母的寄托,姐姐出生时,刚逢“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饮冰室主人,也就是二人的祖父梁启超去世。 姐姐取名“梁再冰”,希望她能够像祖父一样,做出一番成绩。而弟弟的名字,含义更直接,是取自宋代著名的建筑师李诫。 希望梁从诫能够跟随李诫的脚步,在建筑史上发光发热。姐弟俩小时候同父母生活在东城北总布胡同3号。

林徽因和孩子那时候的家里,是文学界的文化沙龙,每天下午开始,就会有人陆陆续续过来,大半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的教授。 张奚若、周培源、陈岱孙、钱端升、金岳霖、叶公超、沈从文……这些都是聚会上的常客,他们谈论文学,也谈论时事政治。 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俩从小就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听着各路大佬的真知灼见,逐渐养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这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也经常会到全国各地寻访古建筑,对古建筑进行考察保护的工作,那时的家里都是这些建筑的照片。

金岳霖有空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会跟梁再冰和梁从诫讲解一二。姐弟俩跟在父母身边,对中国的建筑也了解颇多。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全国都进入了战时状态。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跟随父母南下,一路上经历了战争颠簸。 小小年纪的他们,就懂得了人间疾苦。1938年,一家人终于抵达了昆明。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师生。 几所高校在云南昆明临时组成了西南联大,共同教学。而梁再冰和梁从诫两姐弟也顺势就读于当地的恩光小学。

林徽因和孩子为了让姐弟俩能够生活得好一些,林徽因需要每天来回爬四次山坡,去云南大学兼职讲英语课补贴家用。 一直忙于学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林徽因,学会了缝补姐弟俩的衣裳鞋袜和为两人做一日三餐。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林徽因仍然不忘两个孩子的教育,她常常念古文给他们听,让他们一起朗读。 在昆明的日子过得也不平静,敌机经常会飞抵昆明上空,有一次敌机飞到了梁思成一家所居住的龙头村。 飞机飞的很低,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他们。梁思成为了保护姐弟俩,死死地把他们摁在地上,不让姐弟俩乱动。 在父亲的保护下,一家人才得以脱险,赶紧又举家迁往了李庄。在李庄,林徽因的旧病复发,这次的病来得很凶猛。

林徽因在李庄的日子,林徽因几乎一直躺在床上。 缠绵病榻时,她自己坚持阅读古文,还带着孩子一起,把这就当做两人的功课了。 再加上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都在病中还坚持工作,编撰《中国建筑史》,父母的以身作则,给了两个孩子很大的触动。 回到北京后,在姐弟俩准备高考时,林徽因也一直陪伴左右,对两人的功课进行指导,照顾生活起居。 可以说,对于两人的学业和精神教育、生活照料,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未懈怠过,对两个孩子自然是寄予厚望的。

林徽因因此梁再冰和梁从诫的双双落榜,让世人都为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建筑伉俪感觉到惋惜,但相比其他人,林徽因还看得开一些。 当时清华的校领导,曾找到林徽因,跟她说要破格录取梁从诫。这其实不算一件大事。 作为清华教授的子女,本身成绩也很优异,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地位,让子女进清华易如反掌,旁人也不会多说什么。 但林徽因还是拒绝了,她秉持着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公平公正,觉得连自己的孩子都没考上清华,那考上的人该是如何努力?不能让那些人的努力白费了。 林徽因选择安抚梁再冰的情绪,尊重梁从诫的决定,将姐弟俩都送到了北京大学。

林徽因其实那时候清华教授的孩子没考上清华的不止梁再冰和梁从诫。清华大学校长的女儿梅祖芬、文学院院长的女儿冯钟璞都没有考上。 这三人,也都没有走父亲的关系进清华,足以可见那个年代教育的公平公正。 对于两人的女儿,不知道她们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像梁从诫一样的小心思。 但梁再冰和梁从诫虽然没有如父母的愿,考上清华建筑系,父母的精神他们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做着贡献。 梁再冰毕业后成为了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和丈夫两个人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作为驻外记者工作多年。

梁再冰而梁从诫去了北大历史系,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环保工作者。他辞掉了所有工作,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他开始践行环保理念,生活十分节约,避免浪费,看起来十分的“寒酸”,但梁从诫却从来不在意,他只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梁从诫在旁人看来,性格要强的林徽因一生诸事完美,在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儿女双全,夫妻和睦。 唯一可以称得上是遗憾的事,大概就是子女未能继承夫妻俩的衣钵,继续一家人的清华缘分。 但人生总有遗憾,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只是两人的父母,同时还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先驱者和教育者,桃李遍天下。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奋斗者,可以为了中国的建筑业竭尽全力,并不一定非要梁再冰和梁从诫。 中国的建筑业在蓬勃发展,梁再冰和梁从诫也应有自己的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