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杨六郎城怀古》 杨家将家族一生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处在战争的他们,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拼上自己的性命便只为换一国安定,北宋的国泰民安有一半的功劳定是属于他们的。 不论过去多少年, 杨家将后代仍不忘初心,始终在为造福百姓而努力奋斗 ,惩恶扬善,杨家将精神也却始终留在中国人心中。杨家将对于过去的百姓,是感恩,是崇拜;对于如今的后辈,是骄傲,更是激励。 传奇历史,流芳百世 杨家将的传奇历史代代相传,世人皆赞杨家将保家卫国的高尚精神,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关杨家将的事迹,百姓们口口相传, 杨家将是他们心目中亘古不变的英雄。
说起杨家将,首先便是威震一方, 扬名在外的杨家将的掌门人杨业, 他是北宋的一名大将。从小便精通十八般武艺,骑马射箭,英勇善战,打小就是人们眼中的"杨无敌"。后获得宋太宗的重视,一直军中担任高官。 当时,北宋战乱不断,辽国一直虎视眈眈,公元980 年,辽国找准时机,率十万大军一举攻入雁门关,此时的杨业手中不过几千战士,远远不敌辽国的攻打,力量相差悬殊,军心不稳,必定是败。 然而,杨业决定一搏,杨业部署军队,选择从敌人背后攻击,最终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凯旋归来。后更加赢得宋太宗的信任,屡次派遣他出战,收复很多地方,造福一方百姓。 杨家将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杨业外,还有其他六名杨门大将,他们为国出征,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并且都有唯一的信念,那便是一生为国,不惜献出生命。 他们都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场上浴血奋战是他们留下来最美的模样 ,同样地,流传至今的他们的光荣事迹便也是最动听的故事。
终难代代相传,万般无奈 这么多年过去了,杨家将的后代却没了踪影。江湖传闻,南宋末年,蒙国大军来袭,杨家将的战士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保住杨家将的血脉,他们选择退出。一步步逃亡,最终选择隐居在四川的一个小村庄。 四川一个小村庄里有个名为杨开华的老人, 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后人 。他一直将杨家将的一套枪法保留至今,一身功夫,眉眼间尽是当年杨家将当年的风采,枪法也十分了得。 他曾说,在旧社会,他还曾用这套枪法制服了当地的一些恶霸以及丑恶的官僚势力。这些恶霸处处欺压百姓,百姓的生活长期受到干扰。忍无可忍下,杨开华拿起刀枪,几个干净利落的动作,那些恶霸便不再来犯。从此,这个村子一直保持安定的状态。
从古至今,不论哪一代的杨家后人, 一直都是一方百姓的安定剂 ,总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大家,造福百姓。流传的枪法没有丢,杨家将的精神也没有丢,甚是欣慰。 可杨开华现在却万般痛苦,古代时,他们杨家将曾名声大起,各方百姓崇拜,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守护人,可以说是领军人物。然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却落得贫困潦倒,生活难以维持的窘迫。所谓的"杨家枪法"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无奈他们只能另选门路去赚钱。 他唯一的儿子杨鹏不愿继承枪法,老人明白孩子的想法,如今社会这一套传统枪法根本没有作用,为了以后的生活, 杨鹏只能打工。 可老人自然不想让继承这么长时间的枪法在自己手中白白流失,祖训却又不允许传给外人,杨开华左右为难,十分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弘扬传统,反思现实 对于身为杨家将第37代后人来说,他当然希望自己的绝技代代相承,同时,他也必须恪守祖训,不得违背将枪法传给外人。但对于扮演杨鹏父亲角色的杨开华来说,他明白儿子的苦楚,在这个利益的社会,枪法不足以让他娶妻生子,唯有打工这一路径才是可靠的保证。 "亭燧烟瘴,边塞起杀声。杨家帜,孤军起,奋出征,陷围旌"。 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不是单单能在诗句中感受到的,而是从舞动的枪法中显露,所以我们坚决不能让这传统的技法在我们眼前流失。 我们要继承的不仅仅是嘴上简单说说的杨家将精神,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如若亲身体验过传统的杨家技法,或许后人更能从中体会到前辈当年的英勇善战,也更能明白杀敌报国属实不易,这便也是学习杨门将伟大事迹及精神的路径。
反思现实,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在不经意间溜走,杨家将的枪法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后人继承的传统枪法要适应社会,社会同样要吸收传统精华,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的枪法唯有后人继承的才是最正宗的,社会需要给这些后人一些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去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奥妙,从亲身体验中去感受枪法的"一招制敌"。
当然,我们不能强迫杨鹏去继承,但身为后人的杨开华也可以去向世人展示枪法,向希望学习枪法的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虽然此行为有悖祖训,
时代退一步,传统也退一步,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新时代,需要新鲜血液,但亦需要传统来摆正。杨家将精神一定会在随波逐流的这个社会立下脚跟,在未来的道路中越走越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