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最怕的是什么?他们不怕大将起兵造反,也不怕权臣独揽朝政,最怕的反而是宫里的宦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大将还是权臣,他们距离皇帝都有一定的距离,更不会介入皇帝的日常生活。而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倘若是起了坏心思的话,那对皇帝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


       在古代历史上,宦官篡权的例子可谓是不胜枚举,在整个封建时代,宦官篡权屡见不鲜,直到清朝后方才绝迹。这也是因为清朝皇帝亲眼看到了明朝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对宦官的权力做出了十分严厉的限制。比如说,雍正帝为了避免宦官擅权的现象,特地发布圣旨规定宦官的品级不得高于四品,而且还规定宦官严禁私自出宫。
       由于清朝皇帝见机得早,一开始就堵死了宦官专权的所有途径,所以有清一朝始终没有出现宦官擅权的现象。不过,历史上其他朝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比如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唐朝,在唐朝的后半段时间里,宦官几乎掌控了整个王朝的命运,他们手中不但掌握军权,还挟持皇帝,成为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唐朝早已不复开元年间的强大,地方上藩镇割据时常威胁朝廷,而朝廷上的大臣们,互相之间又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例如从唐宪宗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唐宣宗时期的“牛李党争”,这场持续时间长达40年的藩镇将领与朝中大臣之间的争斗,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宫廷宦官之间的争斗。
       换句话说,在“牛李党争”中,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他们其实都是宦官手中的棋子,背后依附的都是某一个大宦官。比如说,唐文宗驾崩后,牛增孺和他所依附的宦官派系拥护的皇子未能继承帝位,而李德裕一方依附的宦官成功使得唐武宗李炎登基。


       由于拥立有功,李党一时间声威大震,牛党失势被排挤出京城。而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朝成为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唐武宗与李德裕君臣相知,虽然成就了这段名传千古的“晚唐绝唱”,但是李德裕独断专行、排斥异己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与宫廷宦官互相勾结,从而把持了朝廷大权。
       李德裕因为与宦官押中了唐武宗登基,由此得到唐武宗的重用,从而身居宰相高位。然而,当唐武宗去世后,他和宦官马元贽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这一次他们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李忱登基称帝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除李德裕的权柄,亲政次日就免去了李德裕的宰相之位。


       李忱的母亲郑氏原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后来李锜因为谋反失败,郑氏被送入宫中为郭贵妃的侍女,再后来因为唐宪宗临幸才生下李忱。因为母亲的身份很低微,李忱虽然身为皇子,但是从小就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以至于宫里的人都认为他是傻子。
       实际上,李忱十分聪明,可正是由于太过聪明,所以年少的他就已经知道韬晦二字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数十年的潜邸生涯中一直装疯卖傻,虽然身经太和、会昌两朝,但是在世人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傻子王爷罢了。就连唐文宗和唐武宗也瞧不起他,时常在宴会中以逗他为乐,明知他不善言辞,却非要逼他开口说话。


       唐武宗去世后,无论是在李德裕看来,还是在太监马元贽看来,李忱都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皇帝人选。试想一下,倘若将这个“傻子”扶上皇位,那以后朝廷上下不就是他们二人的天下了吗?因此,在唐武宗驾崩之后,马元贽、李德裕等人扶持李忱登上皇位。然而,李忱上位后的第一道圣旨就让这二人傻了眼,下旨对宦官和宰相加以制衡。
       李忱亲政次日,就下旨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之外,日后将李德裕一贬再贬,直至贬到了位于天涯海角的崖州,使得李德裕最后在落寞中客死异乡。而马元贽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他拥立有功,可李忱始终只是表面上安抚他,后来还逐渐削除了他手上的兵权,使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再也翻不起什么花样来。


       李忱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得唐朝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作为皇帝来说,他虽然称不上英明神武,但是也明察善断,并且从谏如流,在生活上也比较节俭,使得饱受战乱困扰的唐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为李忱在位期间唐朝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因此在唐朝灭亡之后,人们对李忱仍然十分思念,将其称为“小太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