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也被认为是毛泽东命运的转折之地。毛泽东一生中,42岁之前可以说是一路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直到1935年到达遵义后,毛泽东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领袖。之后的42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一路凯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有人说,正因为遵义是毛泽东的转折之地,所以毛泽东从此不再回遵义了。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策源地,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形成的地方。延安,更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摇篮。
       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多次想“回延安看看”,却再也没有回到过延安。
       有人说,建国以后毛泽东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回延安。但是,他却先后回过2次井冈山和韶山。也有人说,毛泽东离开延安渡过黄河时有一位道士说:过了黄河,就不要走回头路,一回头就失败。此说查无依据,不可信,也不可考证。


       甚至有人说,毛泽东不回延安,是因为他打倒了在陕北拥有崇高威信的高岗,担心陕北人民不高兴。毛泽东一生清廉,勤勉为公,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高岗是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特殊关照下,才先后走上边区党委书记、边区中央局书记和西北局书记等重要职务的。建国后,由于高岗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毛泽东出于一片好心,批评、帮助和挽救高岗。所以,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那毛泽东究竟是何原因,不回延安?似乎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毛泽东心里始终挂念着延安
       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想回延安看看。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天,10月26日毛泽东复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同志们: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1961年10月20日,毛泽东接见延安时期的劳动模范杨步浩,杨说:延安人民很想念毛主席,希望主席回延安看看。毛泽东回答说:可以。
       1964年7月,毛泽东在接见延安地区负责人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时说:我也想念延安,想念延安人民啊!我来北京之后,还没有回过延安,是不好的,再回一次延安就好了。我应该回延安看看,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要感谢延安人民啊!


       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有一段毛泽东与小女儿的对话,非常经典。当党中央正由西柏坡向北平转移时,李讷问毛泽东:为什么不回延安去北平。
       毛泽东回答说:因为,北平比延安大。
       这段对话,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毛泽东的想法。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所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内百废待兴,国际局势也复杂多变。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需要统管战略全局,做出关键决策。抗美援朝、抗法援越、支援中东人民革命、炮击金门、对印自卫反击战......。
       新中国就好像一艘刚刚扬帆起航的航船,一旦方向错了,则无法驶向胜利的彼岸。毛泽东凭借着数十年深厚的战略素养,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关口运筹帷幌,屡屡做出正确决策,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对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虽然毛主席和党中央夙兴夜寐、日理万机,但在1973年6月时,毛泽东对即将陪同胡志明去延安参观访问的周恩来说: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


       周总理离开延安前还深情表示:“延安建设好了我一定会再回来!”这同样是毛主席的愿景。
       毛主席比谁都想重回,那段峥嵘岁月,但身为国家领导人,他只能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上。
       毛泽东心里始终只有人民
       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敬畏人民”。他曾把人民比喻成“上帝”、“眼睛”、“土地”和“水”。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报告中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随即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毛泽东说:“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延安时期,党与群众鱼水相依、水乳交融,成为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他深恐自己和自己的战友们重走李自成之路,反复告诫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他始终为政清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毛泽东他反对走形式、讲排场,更反感戒备森严、警卫重重,把自己和群众隔离。毛泽东的心里永远装着人民,他对人民充满了敬畏。所以,建国后,为了少打扰人民群众,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对于中国革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地方,毛泽东一个地方也没有去过,哪怕西柏坡就在京城脚下不远处!
       毛泽东最反对搞“衣锦还乡”的事,毛泽东为了避免“打扰人民群众”,就把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留在记忆里,与其相见,不如怀念。
       毛泽东重返延安
       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名字被亿万人传颂,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


       1997年,经党中央批准,决定在延安王家坪的革命纪念广场敬塑一尊毛泽东铜像。当11月1日,毛泽东铜像从大连起程时,原本阴沉的天空,突然放晴,变得阳光灿烂起来。当铜像乘上“海洋号”轮船,前往延安时,原本气象预报的大风和海浪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护送铜像的轮船异常平稳。所有的船员和护送者都不禁感叹说:有主席在我们身边,一切都非常安然。
       毛主席铜像一路由天津、石家庄、太原,在渡过黄河后,来到陕北。当车过绥德时,正好遇到赶集,老百姓看到毛主席铜像后,立即引起了轰动,纷纷喊到:毛主席回延安哩。
       当毛主席铜像经过延川时,人民群众挤满了公路两边,用鞭炮和锣鼓欢送车队。


       当毛主席铜像竖立在延安宝塔山下时,不少人热泪盈眶。很多老人还放声大哭,以泪水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亲人,毛主席和延安人民心连心!”延安人民以最隆重的礼仪和最热烈的场面,怀着最真挚的感情,欢迎毛泽东铜像回延安。
       毛主席和人民的感情比山还高,比海更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毛主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深爱的人民。
       毛主席其实没有离开过延安,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