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远大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拟增持公司股份,金额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或受此影响,该公司股价相较前日涨幅5.4%。不过市场更关心的是远大智能如何走出亏损泥潭,为了在份额上追赶同业,其在市场开发上也不能放松,远大智能的压力不言而喻。

亏损仍不“省钱”

增持股份或许是为提振投资者信心,毕竟远大智能刚刚接到证监会的立案审查通知,原因是信息披露违规,虽然在公告中,远大智能并未明确提及是何事件,但有市场猜测称,或许是因为修正业绩预告之事。

早在今年1月,远大智能预告称2023年扣非净利润最高可能达到约1822.22万元,但最终结果仅有约532.9万元。

远大智能近年来亏损不断,从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约1428万元、2811万元、1.1亿元,去年利润回正达到3101万元,但是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4201万元。

就今年一季度数据来说,以电梯制造为主业的远大智能,将亏损原因归结于电梯安装进度受季节因素影响,并提到公司属于重资产型企业,折旧、摊销费用较高。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增加,也造成了成本居高不下、吞噬利润的情况。

早在2001年便诞生于沈阳的远大智能,一直专注在电梯领域,截至2023年底,在公司各项产品营收占比中,直梯占比67.29%,扶梯占比14.38%,除了售卖电梯外,电梯的维修保养也是重要收入,去年该项收入约为1.8亿元,占比达到13.6%。

其中最赚钱的还是直梯,去年该产品的毛利率达到25.07%,相反扶梯的毛利率只有0.02%。

电梯制造作为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摊销的确有一定压力,不过相对来说平稳,例如远大智能直梯的制造费用近两年来差不多都在4%—5%,而扶梯的制造费用在11%—12%,原材料在成本中占据绝大部分,但近年来也差不多维持在80%—90%左右。

抛开这些相对稳定的支出,期间费用或许是企业可以控制的环节,反常的是,在不断亏损下,远大智能似乎并未想着省钱,其期间费用也有明显攀升。

例如其销售费用在2020、2021年差不多约有1.3亿元,但随后两年已经突破了1.6亿元,今年一季度部分费用已经达到6090万元,同比提升34.22%。

对于费用攀升的原因,远大智能表示:“公司一季度在市场方面加大了开拓力度,期间费用整体发生额较大。”

市场开拓的压力

远大智能在不利局面下,仍不“节衣缩食”,而是继续开拓市场,之所以如此,还要从同业比较中寻找答案。

亏损并非行业常态,以上海机电为例,该上市公司坐拥“上海三菱电梯”这一知名品牌,目前处于行业龙头位置,2023年该公司净利润接近10亿元,今年一季度的利润也超过2亿元。

规模稍逊于前者的康力电梯,去年净利润约3.65亿元,今年一季度的利润也有5733万元。

在这背后,营收规模主导着利润。上海机电2023年的电梯业务营收即便同比下降6.54%,但仍然达到约209亿元,康力电梯去年营收约为50亿元,反观远大智能去年营收只有约为13.36亿元,2020年至2022年营收均未能突破10亿元。

在业内观点看来,规模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电梯产品需要根据不同的楼宇结构、客户需求进行生产,在销售上也有工程、服务为一体的特点,高营收的企业意味着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在更多地区建立起影响力,往后的销售也会更顺畅,“头部效应”不断凸显。

拥有更多客户的电梯厂商,其每年的维修保养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当电梯达到使用年限,需要换新之时,这些企业也能吃到更多的红利。

对于远大智能而言,想要奋起直追,除了开拓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也不能放松,公司旗下拥有“博林特”这一品牌,主要在俄罗斯、独联体等地发展,随着通力、迅达等国际品牌退出俄罗斯,远大智能表示有意抓住机会,填补市场空白。

以上种种,或许意味着远大智能在利润亏损的同时,投入也不能放松,至于公司何时才能稳定盈利,目前仍然难以断言。

至于房地产市场如何发展,对电梯行业又有哪些影响,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对北京商报记者评论称,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的确影响电梯等配套设施的销售,但并不完全相关,比如地产商拿地意愿不强,新开工面积下滑,但“保交楼”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竣工面积有所上升,对配套设施企业而言仍然是市场机遇。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远大智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