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不管是持家,还是社交,都离不开钱。
金钱的好处,路人皆知。但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发大财,恐怕很多人就迷惑了。
也有人骂骂咧咧,说老天爷不长眼睛,没有把财运给自己。
在春秋时,有两个大富豪,一个是财神范蠡,一个是盐商猗顿。
相对范蠡来说,猗顿的发家史,对普通人更有参考价值。
从猗顿的一生,可以发现,发大财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早有征兆的。
01
人穷时,立下志向,必有贵人。
猗顿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吃饭都成问题——“耕则常饥,桑则常寒”。
耕地多年,看不希望;种桑多年,还是穷困。
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持续读书,寻找人生的出口。
他听人说,帮助越王勾践称霸的范蠡,离开越国后,依靠经商,发财了。毫不犹豫就去拜访。
范蠡询问了来由,然后说:“小伙子啊,欲速富,当畜五牸(母畜)。”
范蠡又说:“在西河,有一块肥沃的地方,牧草丰富。”
猗顿按照范蠡的指引,迁徙到西河,养了牛羊等牲畜。
依托天然的牧场,养牲畜的成本很低,回报很大。
诚然,一个人穷困的时候,若是得到了贵人的帮忙,那就能有一次大跨步,自己少走很多的弯路。
可悲的是,一大批穷人,遇不到贵人,还骂骂咧咧,仇富仇官。
穷人会疑惑,高人为什么要拉自己一把?
但是有骨气的穷人,不会仇视富人,而是把富人当成 榜样。他还知道,若是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面貌,没有经济价值,但是有了“精神价值”,遇到贵人是很有可能的。
俗话说:“老天的雷声再大,也喊不起一个装睡的人。”反过来看,就是一个人只要自己觉醒,那就老天爷轻轻松松可以喊醒,也很乐意。
猗顿就是那个自己醒来的,范蠡给他建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02
人富时,结交平民,借助众力。
饲养牲畜,不仅要青草,野菜等,还要“盐”。
给牲畜吃一些盐,对于成长是有益的。
猗顿还总结出了“盐水饮畜”的经验。
可是,盐从哪里来呢?猗顿很快发现了西河的东边,就是有池盐。
在当年,只要给官方十分之三的税,就能贩卖盐了。这就给猗顿有了新的出路。
从养殖业得到一桶金的他,请了大量的民工,开采池盐,还把马车牛车驮运的贩卖模式,改成了船运。
为了让船运更加方便,他派一批人,开凿了一百多里长的运河。
《尸子·治天下篇》中记载:“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
用智慧,就能赚大钱。但是智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还是群体的。得到群体智慧,就需要你自己变得“贤惠”。
若一个人有了一点点钱,就招摇过市,目中无人,那么他是不会发大财的。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哪怕有三头六臂,都无法“以一挡百”。
胡适先生就说了这样的观点:“合群走得远,独处飞得高。”
一开始,一个人要发财,就要敢于独行,走出低层次的群体。
当一个人有钱了,反而不要“曲高和寡”,要更加接地气,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像开工厂一样,广纳贤才,也给大家提供岗位和工资。
手里的钱,变成了资本,撬动了大家的力量,发大财就容易多了。毕竟,一万个人,每个人一天创造一块钱,都是日入万元。
千万别盲目拒绝合群,要对群体的力量、方向,运筹帷幄。
03
发财后,厚德载物,保住富贵。
猗顿发大财之后,上门求发财经验的人,络绎不绝。他也会悉心传授。
久而久之,他居住的村庄,就形成了商业集散地。
他还把自己经验,写成了《箴言集》,散发给需要的人。
对于社会上的老弱病残,他就更加乐意施舍了。
《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里记载:“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其坟墓旁边,还有一块碑,有这样几句话:“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
很多人,发大财之后,但是留不住,甚至功亏一篑。或者是子孙败家,一夜就变穷。
至于富不过三代的情况,那就比比皆是了。
发财容易,守财难。这样的难题,其根本是“德行够不够”。富而无德,人财两空。
多做好事,就会给大家这样的印象——他是一个好人,我们应该继续帮他;他是大家的财神,不要伤害。
德行和财富是匹配的,那就赚再多的钱,也不会被人仇恨,还能成为社会的标杆,能够引领好家风。
04
《韩非子·解老篇》中说:“下有猗顿、陶朱、 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当年的猗顿,大有可能,在财富上,超越了范蠡。
真的不要抱怨了,一叹穷三年;心穷穷一生。何苦呢?从富人持家、发家的过程中,找到财富的密码,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有句话说得好:“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对于有骨气的人来说,穷困是暂时的,只是人生的出发点而已。
坚持读书,靠近贵人,帮助别人,联合群体,都会让你脱颖而出。
赚钱不太难,难是提升认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