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俄乌冲突的朋友们想必都已经看到过不少北约坦克被俄军缴获拖回俄罗斯本土的视频,甚至可以在一些媒体上看到北约制重装备的评测视频。其实,在看到俄军的拖曳视频时就有人猜测,这些北约坦克会在5月9日胜利日阅兵中展示。结果展示地点的安排很有深意,28号就传出有一辆豹二在修复后被送到公园做展示

(莫斯科展示缴获北约的坦克)

一辆能开动的北约坦克出现在5月9日胜利日阅兵可以最大限度鼓舞士气,特别是在23年阅兵一辆坦克都没有的前提下。然而俄军的拖曳视频显示俄军是在没有履带全负重轮受力的情况下直接拖,外加修复的豹二用的是T80的负重轮,坦克能不能跑?能跑能不能坚持走完阅兵全程?这些都是问题。北约制坦克从23年年初开始陆续交付到乌军手中,年中开始被部署到俄乌冲突的第一线。这些北约自诩精工细作的坦克在乌克兰的表现并不好,就比如在乌军春季攻势第一天就丢大脸的德制豹二坦克。

不光是豹二,号称装甲从未被击穿过的英制挑战者二,甚至在中东血洗过苏系坦克的美制M1都在乌克兰战场上吃了大瘪。甚至有不少权威外媒在4月26日报道说乌军把所有部署到前线的M1都撤回后方,因为M1在俄军的无人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讽刺的是,无人机战术在22年是乌军最先用起来的。想必当时嘲讽俄军的北约也没想到自家坦克面对无人机也会如此不堪吧。

(俄军即将大规模进攻乌克兰)

乐呵归乐呵,如果有朋友关注坦克发展就一定知道,在23年美国公开M1信息化改进型计划,23年德国莱茵金属公开豹二的信息化改进型计划,24年法国和德国决定联合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很明显北约也意识到自家装备的不足,毕竟无论是豹二还是M1都是1980年代的设计,确实该出新坦克。但是这里的亡羊补牢很明显不是单纯的更新装备,而是战略威慑。

俄乌冲突无论以什么结局结束,东欧局势现在的高度紧张氛围都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会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段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但是如果有人把紧张氛围解读为世界大战,那么这位朋友不是坏就是不怀好意

如果有朋友关注北约坦克,就会知道北约和俄罗斯在坦克这个话题上其实是半斤八两。M1早就停产,新M1是翻新老车加新设备,甚至于最新M1E3也是老车翻新;豹二常年更新,但是7代都发布接受订购了,6代还没交付几辆;英国直接放弃研发新坦克,现在选择翻新现有的挑战者2。而法国和德国的联合坦克研制计划则大概率会翻车。历史上欧洲各国有过不少联合武器研发计划,涵盖驱逐舰、战斗机和坦克这些高精尖技术装备,但是能最终修成正果进入大规模生产交付入役的凤毛麟角

(西方展示的先进坦克)

从欧洲历次武器联合研发历史来看,没有统一装备定位和需求是项目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是所谓统一需求本来就是伪命题,法德的作战环境从来就不一样,自然装备需求不可能一样。所以我认为研发车族或者共同底盘也许是更实际更可操作的项目目标。中国这种连国土防御都有多环境需求的国家都有3款坦克来满足需求,法德指望一款坦克解决所有太乐观了。相比之下俄罗斯20年就该入役实战的T14就显得没那么扎眼了。毕竟现在是北约供不上乌军坦克,而俄罗斯的T90和T72是源源不断的在往战场上运。

然而T14的理念虽然看起来是先进的,但是T14不少技术指标俄罗斯完成不了也是事实。技术指标达到了俄罗斯有没有钱完成大规模量产入列是更大的问题。更何况俄乌冲突反而证明了苏系的高低搭配理论的适用性。

(各方在坦克研发上已经陷入瓶颈)

这还只是坦克,想挑起高烈度的军备竞赛光靠PPT坦克可不行。但是坦克的研发困境同样也是其他技术兵器的研发困境,所以这次的军备竞赛大概率会变成双方对着放各种酷炫的PPT,但是新装备直到双方关系缓和都未必能入役

因为北约和俄罗斯双方的军工研发都有不小的问题,俄罗斯是长期军工研发经费不足导致人才青黄不接,北约是长期砍军费外加去工业化导致人才流失,结果是两边其实都没有挑起和应对一场冷战式军备竞赛的能力。就比如高超音速导弹,俄罗斯最先研发成功并实现入役实战的,随后是解放军在19年阅兵公开全国产自研的高超,结果到了现在24年,美国连一款高超导弹都拿不出来。而欧洲在高超上也是没有进展,反而是伊朗拿出了自研自产的高超。

更讽刺的是,北约也清楚俄乌冲突反而证明俄罗斯早已不是当年那个2周横扫欧洲的苏联了,现在的俄罗斯并没有能力打一场现代化的大规模战争,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单挑北约是假象不是事实但是对于北约来说,俄乌冲突的结束必须是东欧冲突的新高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