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文子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日,“男孩玩游戏充值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一事引发全网热议。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位被称为“张总”的父亲称,其9岁的儿子在玩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时,10分钟充值了6400元,近几日扣款总额更是超过一万元。

视频中,这位父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连扇自己10个巴掌,甚至把孩子送到派出所。随后,他带着儿子跑到该游戏的开发商网易公司总部讨要说法。

“9岁未成年人游戏氪金”“父亲连扇自己10个耳光”,成为大众关注焦点。该事件所涉及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大额游戏充值”“游戏公司收取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是否有效”等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确实,近年来,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大额消费的新闻屡见报端,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如,2023年10月,河南都市报报道,河南新乡市一名9岁女孩玩蛋仔派对,刷走全家积蓄17万余元。因女孩用奶奶的身份证注册了该游戏,为了买皮肤连续充值了12万多元,再加上直播打赏主播等一共充值消费17万余元。

往前看,去年4月,羊城晚报报道称,河北省的张先生9岁的孩子在游戏里充值金额高达20万元。

让人疑惑的是,早在2019年,相关主管部门就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金额做了明确的梯度限制,甚至禁止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充值游戏。

为何这些年过去了,网络游戏依然存在“未成年人可以随意玩游戏且能大额充值,事后家长维权难”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渠道服漏洞,“未成年人保护”形同虚设

“父亲怒扇自己耳光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4月9日下午,《蛋仔派对》出品方网易游戏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采访时称,经核查,该用户为手机厂商渠道账号,经沟通协调,已安排全额退款。

(图 / 澎湃新闻)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合情合理,似乎与未成年人游戏中“氪金”毫无关系:第一次登录时已经实名制,充值后默认为成年人玩家,按常理,这笔费用不退也毫无问题。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所谓“渠道账号”是指手机里应用商城的账号,注册一个手机账号也是下载应用的前提。与官服不同的是,玩家通过渠道服登录游戏时,可以直接一键拉起手机账号已有的实名信息授权。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用家长的手机下载了蛋仔派对渠道服,也就可以用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手机账号登录游戏,绕过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做的防沉迷系统,针对未成年人的限制游戏时间和充值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从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城下载这个游戏应用,几乎全部属于渠道服。

更可怕的是,由于手机厂商大多可以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一方面这样的“放水式”设置也为各大国内手机厂商贡献了巨额的营收,另一方面也为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埋下了伏笔。

回看多个小孩游戏氪金案例就可以发现,除了游戏厂商,报道中频频提及国内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的名字。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充值12万和充值20万的案例,也可以从家长说法看出是通过手机渠道服实现的。

作为网络活动的提供方,不管是游戏公司还是手机厂商,都有责任解决目前渠道服在实名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技术上看,难度也并不大,广东省消委会就曾提出“建议采用关闭手机授权登录游戏功能,或增加登录验证环节的方式”。

当未成年人在游戏场景遭遇“一键实名”叠加“免密支付”,后续风险不可估量。虽然“耳光爸爸”在《蛋仔派对》游戏中充值的一万余元已全额退款了,但很明显,如果不能及时补上渠道服漏洞,未来类似事件还会继续发生。

2、渠道服双方权责不清,维权愈发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简言之,对于未成年人独自实施的大额游戏充值行为,属于无效或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监护人可以申请游戏商家退款,或起诉至法院要求商家退还。

“耳光爸爸”采用极端方式把自己送上热搜,最终取得这场维权的成功,但更多人没有这位父亲“幸运”。

在执行层面,一方面替未成年人就上述情况维权并不容易。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需要监护人提供一系列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该行为是未成年人独立实施的。

另一方面,因为要求的是渠道服的退款,难免遭遇游戏公司和渠道方的来回推责。这背后涉及渠道服两边游戏公司和渠道方权责不清的问题。

可以这样理解,用户下载官服游戏,收入全部进了游戏公司腰包;而渠道服则是游戏厂商的“增量”,毕竟安卓流量惊人,是厂商们做大市场盘子的必选渠道。不过想要获得这块儿“增量”,游戏厂商也要给渠道方支付不菲的分成比例。

数据显示,游戏已经成为全球知名手机厂商重要的利润来源。如国产手机厂商在该领域的营收几乎过半。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然而,在利益分成方面达成清晰共识的游戏公司和渠道方,在未成年人保护职责边界方面却是模模糊糊。

而这样的“模糊”带来的也就是双方对退款责任的推诿。要知道,通过渠道服产生的收益是由游戏厂商与手机厂商或平台按比例分成的,退款的时候当然谁都不想主动当“冤大头”全额退。

这样做的后果是,家长在向游戏公司要求退款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踢皮球”。理由很简单,“这钱是由渠道方充值,理应联系渠道方”。而渠道方在这场“拉扯”当中更是直接隐身。

“不是所有人都可能像‘耳光爸爸’一样快速拿到结果,不少人在过程中被平台和渠道商‘互踢皮球’,最后只能自认倒霉。毕竟这里面有品牌和渠道商之间的利益纠葛。”楚先生补充称。

“如果我们在孩子玩游戏时拍了视频,怎么会放任孩子充值?”“如果这些游戏可以在登陆时都进行身份识别,也可以多一重保障。”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区,以上评论较为典型。

3、是否有解决方案?

事实上,透过频发的未成年人游戏氪金及他们的维权事件,更多人开始反思:网络游戏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在追求产业发展与有效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在界面新闻子弹财经看来,至少要从三方面下手:

首先,从家长端来看。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游戏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但未成年人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一些事物的判断并不理性和成熟,因此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其次,手机厂商等渠道方作为提供网络游戏的主体之一,同样是利益的获得者,和游戏公司一样在获得利益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通过技术等手段,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最后,对游戏厂商而言,不能唯增长论、唯收入论,忽视对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等行为的监管与审核。目前厂商们采取的注册实名监管明显不够,渠道服的二次实名认证或许是重中之重。

此外,游戏厂商在保证成年玩家的便利性和隐私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根据用户游戏时长,进行人脸识别等突击检查,及时检测和识别出未成年人使用监护人信息或第三方信息认证的账号,在不合规的时间使用游戏账号,或者使用一键支付进行大额消费,进而保护未成年人和其监护人的财产。

少年强则国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是国家的重要工作。国家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极为重视,近年来持续发布的各项通知以促进落实。

防沉迷游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不仅需要未成年人们对游戏有正确和健康的认知,更需要所有相关方强化责任共担意识,在划清责任界限的基础上强化协作,理清权责,不留下任何的监督真空地带或是渠道服类的“三不管地带”。

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成果来之不易,莫因渠道服问题,让多年努力功亏一篑。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