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树龄约2300年的“帅大柏”(2023年7月25日摄)   王曦摄/本刊

  从黄帝手植柏到黄山迎客松,从蜀道翠云廊古柏群到利川古水杉群……近年,越来越多的古树名木走入公众视野。它们穿越千年的绿色传奇,正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篇章。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名木是自然和文化的结晶。这些植物资源中的瑰宝,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自然美好的生态奇观,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景观和经济等价值。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

  为保护好古树名木,各地、各部门扎实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积极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等,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23年9月上线的“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实现了动态、精准管理。

  资源普查、登记管理之外,我国持续推进古树名木挂牌保护。随着“一树一档”认定挂牌、“一树一人”管养巡护、“一树一策”救护复壮、“一树一案”避让保护、“一树一品”转换价值等的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日趋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

  在古树名木保护持续向好的当下,妥善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绿色遗产,还需继续在科学、法律和群众三个层面久久为功:

  夯实科学根基。古树名木悠久的生命历程,往往蕴藏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生长环境、生长状况,有助于探索树木生长规律,并可为研究所在地的古气候、水文、植被、环境变迁等提供实证资料。在建立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充分了解其地理分布、健康信息等基础上,如何深入探索古树名木的生长特性,并根据不同古树名木的特点需求,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确保方法科学、技术专业、流程规范等,仍需更上层楼。

  筑牢法律基石。目前我国17个省份及部分城市已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支撑。国家层面,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为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法治保障计,未来仍需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相关立法程序。同时,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执法机制。

  稳固群众基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意识是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支撑。近年我国开展诸多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一批网红古树名木引起全网围观,有效带动了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未来如何汇聚大众关注,继续讲好“仓颉手植柏”“红军树”“塞罕坝功勋树”等古树名木故事,传播古树名木保护知识,还需激发创意、创新手段。

  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古树名木保护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古树主题公园、古树村庄等新型整体性保护模式,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乡愁传承功能,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不仅让古树名木“焕新”“复春”,更使其价值得到转化提升,相关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古树名木载有文明的年轮,是山河的印记。在参天树木的掩映下,人们不但能领略自然的奇妙,而且能体会时光的厚重、生命的坚韧。共护古树名木、同守古木风华,必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更加生机勃勃,留下一座座生生不息的丰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 实习生 肖文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