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为大。

所以我先向在疫情期间带病工作的吴尊友先生,表示我最大的敬意。

但是,还有一个词,叫盖棺定论。

如今,吴尊友先生已经离世。我想从我的角度,来评价一下吴尊友作为学者的一生。

吴尊友,安徽黄山人。本硕是在安徽医科大学。

然后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了流行病学的博士。

回国后,又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的博士后。

此后主要从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客观的说,吴尊友对于干预、检测和治疗中国的艾滋病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3年,吴尊友也参加了非典的防治工作。

2017年4月,吴尊友受命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然后就是三年疫情,也是让无数中国人开始熟悉吴尊友这个首席专家之名的时期。

因为吴尊友是首席专家,所以他的话极有分量,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吴尊友在科学立场上偏于保守,而且时常摇摆不定,甚至提出一些违反科学常识的观点。

比如“间歇性排毒”论。

为了对吴尊友先生表示尊敬,此处仅引述他的话,而不做过多展开。

“吴尊友认为,反复从社会层面筛查出感染者,主要有几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间歇性排毒”。他指出,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续地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是间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采样的那个时点刚好不排毒,(所以需要不停地反复测核酸)。”

“间歇性排毒”论也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

这就不讲了。

其实民间对吴尊友有一些批评,主要还是跟他在三年期间的观点过于摇摆相关。

2022年4月6日,吴尊友先生根据英美数据,提出奥密克戎死亡率超过德尔塔。

张文宏医生,在这个时候引用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数据,认为奥密克戎的病亡率(病亡人数/总感染人数)基本上都是维持在0.08%~0.1%之间。而且奥密克戎的炎症强度比流感要轻。

疫情期间,专家有相互矛盾的立场判断,实属正常。

但是吴尊友作为首席专家,对于奥密克戎态度的变化也过于明显。

比如这些发言:

2022年3月25日

2022年4月12日

2022年10月13日

2022年12月17日

吴尊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他的局限之处。

“吴尊友式”的学者有很多。他绝不是我敬佩的那一类知识分子。

他有奉献,但少风骨。

但是要求一个知识分子有风骨,这已经是个高标准了。

有奉献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有很多人连奉献还没有呢。

我有时想,假如我在吴尊友这个位置上,可能我做的还不如他。

疫情不仅是对全民健康的挑战,更是对于专家业务能力,知识素养,以及良心尺度的考验。

相对来说,我更欣赏张文宏医生。

因为他对于病毒的一些判断是超前的,不然要你知识分子何用?要你研究人员何用?

尽管张文宏的言论给他带来了很多骂名,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说违心的话。他没有顾惜自己的名节而选择说圆滑的话,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最近看到张文宏医生入选了全球2%顶尖科学家的榜单,其实这本身就已经意味着很多东西了。(吴尊友没有)

学术自有一套标准,公道也有一套标准,这个不需要辩。

根据吴尊友的学生们回忆,吴尊友没有一天不在工作。

足见他是一个“时时勤拂拭”的刻苦型学者,他的确把自己push的很厉害,不然怎么当上了首席专家呢。

2017年,吴尊友曾作为导师代表,在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致辞。

他对学生们说,要“善待自己”,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保证每天有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状态:“除了祖国和人民的呼唤,其他任何事都不值得你们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去追求……作为疾病控制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护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神圣责任,如果我们都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健康,怎么去保护人民的健康?我祝愿同学们毕业后永远保持健康、快乐。”

但是当2021年2月,吴尊友得知自己得了胰腺癌,却没有“善待自己”,而是坚守在防疫的岗位上。

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的尊敬。

2023年4月2日,愚人节的第二天。

吴尊友先生写了最后一条微博,嘱咐大家要合理佩戴口罩。

他的文笔不算好,言语之间,似能隐隐察觉吴先生的个性。

寥寥数语,似乎什么都说了,似乎什么也没说。

回看吴尊友的文字,诚觉如梦如幻。

吴先生走了,没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