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邱超奕
2月19日,甘肃龙年春节后的首趟高铁务工专列——G2096次列车从定西发车,满载530余名务工人员奔赴山东青岛。这场“山海之约”书写了怎样的就业故事?记者从定西到青岛,全程跟随农民工的脚步进行了采访。
王花兰的家在定西临洮县衙下集镇红峪村。见到她时,车已转了两小时盘山路。“来,吃花馃子,我做的。”她热情招呼记者进屋,一边忙着打包行李,“待会儿村上会派专车送我们进站。”
这是王花兰第一次出远门。腊月里,劳务专干进家门,推荐了青岛一家做泳镜的企业。“月薪5500元以上,包吃包住。我35岁,又没啥文凭,这工资条件,上哪去找?!”她拉着丈夫一起报了名,“人社局荐的岗,咱放心。”说起未来,她满眼期待:“我俩不怕吃苦,争取给家里多攒点钱!”
30公里外,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咀村,49岁的王齐伍打扫完小院,也准备启程:“我是第三年去青岛,在厂里学会了钎焊,每月能挣6000多元。今年想考个证,涨涨工资。”
老王曾是贫困户,守着七分薄地,一年顶多刨出3000元。“春风行动帮我找到工作,既增加收入,更增长技能。”出发前,他看着满墙的奖状,笑着说:“我闺女读书争气,我也要加把劲,争取年收入再涨一成。”
坐上高铁,穿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来自陇西县宏伟乡文家集村的王晓玲和记者攀谈起来。“我在青岛一家空调厂做组装,也算是技术活哩。就说穿磁环,车间40号人,也就我们几个人会干。”她话里话外都透着自豪,“几年前我还在县城餐馆端盘子,哪想到现在咱做的空调能出口海外!”
去年底,王晓玲拿到1.2万元年终奖,一算账,总共挣了8万多元,“这收入在村里算高了,我特别满足,也特别珍惜。”这两年,不少乡亲跟着她报名搭上专列。去年她带了3个人,今年又带了4个人。“就业好政策,得大伙一起分享嘛!”车厢里,欢笑声连成一片。
当晚9点半,高铁抵达青岛北站。青岛各区县用工企业举起牌子、组织大巴,接定西老乡们有序返厂。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老乡们一路畅通的背后,是两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精心筹划。“看似只是一趟车,却涉及众多环节。从人员摸底、交通协调到岗位匹配,提前一个多月就忙起来了。”定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办主任虎发仁说,为做好动员,当地派出劳务专干等现场宣讲,跑遍119个乡镇。另一边,结合群众意愿,紧密联系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筛选5000多个优质岗位。“群众关心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都要逐一敲定,不能带着不确定性上车。”
进厂后,工作、吃住条件到底如何?2月20日,记者走进赛轮集团青岛工厂探访。“昨晚下高铁,到厂里已是凌晨。工作人员接待住宿后,得知我们没吃晚饭,又专门送来一顿宵夜,让我很感动。”初到青岛,来自定西岷县的汪永刚心里却很踏实,“住的是4人间,瞧这暖气片,比家里还暖和。”
“近几年公司轮胎销售火热,我们吸纳了80多名甘肃务工人员,平均月薪8000元。”赛轮集团青岛工厂总经理王兆雷说,这些务工人员分布在生产线各个岗位,不少人已成为技术骨干,在青岛安家置业。
“上岗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让定西老乡干得好、留得住。”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介绍,青岛、定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组建服务专员队伍,驻厂为务工人员提供跟踪服务。此外,针对务工人员及家人居住、就医、上学等急难愁盼问题,当地也想方设法推进夫妻房、就近入学、缴纳职工医疗险等解决办法。
春风已至,希望的种子正在萌发。正如王齐伍在朋友圈写下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只有努力奋斗,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签发:董洪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