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一直说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耳熟能详的是秦汉唐宋元明清,其实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那就是夏朝。这个夏朝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非常重要,以至于在所有中华人的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夏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历史上对其的描述非常少,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他的存在,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个夏朝。
华夏文字失落的一个章节-夏 中国的文字,据现今考古发现,最早出自甲骨文,也就是说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关于夏朝的历史记载,我们目前无法在文字上找到最有力的证据,多是从传说以及后人的记载得出,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夏代的存在,中外历史学家对其争议不断的主要原因。 关于夏朝的存在,外国历史学家就是持否认态度,国内历史学家至少在近代以前,也不认同其存在,而是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描述这个夏朝。 汉字最早出现于商代,是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在乌龟、牛骨等兽类骨骼之上,经先进科学仪器测算大约距今3600年前后,而商代目前已为中外历史学家所承认,距今约3600年到3050年左右,持续时间约为550左右。其实商代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不被历史学界承认的,可见文字的出现对于一个文明是多么重要。 既然商代是存在的,商代之前肯定有一个文明存在,商代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夏代时间,如果没有产生文字,夏代自然就不可能有属于那个当代的文字记载了。但没有文字并不能否定文明的存在,许多民族由于没有文字,文明一直是口口相传。
二里头考古,夏朝遗迹展现 既然到目前没有发现商代之前有文字出现,那么夏代的存在与否就寄托于考古发现。1959年,中国考古专家将焦点集中在了豫西地区,这里是传说中夏人的活动中心。随后在洛阳二里头一带不断地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作坊,并且还发现有宫殿遗迹。二里头发现的文物中还有青铜器和玉器、陶器。经过科学考证,这些文物遗存应该是商代之前的产品。随后工作人员又在洛阳东干沟一带发现有大量炼铜产生的废渣以及制陶时的范具,这些都是商代之前的产物。这两处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当地曾经非常繁华,具备了早期城市的特征。 青铜器的出现是公认的古文明成型的标志,因为冶炼青铜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能制作出青铜器,说明在商代之前,中国已经进入到青铜时代。对于夏的记载,主要来自于周人,在史记中记载大禹铸造九个青铜大鼎,代表九州,而在更早的春秋时期的《国语》,《左传》中也有对青铜大鼎的记载,这与二里头遗址不谋而合。在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几十枚符号印迹,这个印迹具有原始文字的特征。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最初形式,要知道虽然甲骨文是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仍然有许多甲骨文无法破解,对于更早期文字的破解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发现。
大禹创夏,奠基华夏文明 从古籍中我们知道在尧的时代,世界上发生了大洪水,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最终平息这场史前洪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治水成功后得到万民的拥戴。原来尧之前的社会是氏族部落,没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带有民主制的早期雏形。春秋时期的《尚书》中记载,大禹收天下之铜铸造九个大鼎,代表中国九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冀、兖、青、徐、扬、梁、豫、荆、雍。因此,可以说大禹创立的夏开启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在形式上形成了统一。从春秋时期的史书得知,夏共存在了471年,从禹王开始历时14个王。 我们自称为华夏民族,这个称呼与大禹创立的夏有直接关系,“华夏”中的夏就是指的夏朝,华如何理解呢,按东晋神怪小说《拾遗记》中“华胥之洲”得出“华”,意为中原一带,而按先秦时期的文献《尚书》、《左传》,对华夏的定义为:华与夏同义。其实华的意思,除了与夏同义外,华还代表着服装荣美之意,在黄帝时代,先民就已经掌握了丝绸生产技术,到了夏代,当时人民的服装应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当时夏代的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的繁华兴盛,而华夏也成为了一个融合九州民族的代名词,口口相传,笔墨袭承,沿用自今。
中国,除了这个名称以外,还有一个响亮的美名,叫华夏,这段历史是不容否定与更改的,因为夏朝早已融入在四千多年前民族形成的血液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