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唯有站的够高,方能看得更远,当身处在一个固化思维的局势之中时,所能及的便是一些定向知识汲取。 故许多人认为武侠世界中的飞檐走壁、意念成剑不过是臆想之物。但南怀瑾曾述说过自己的四川遇奇之谜,道:“我曾在四川求仙问道,有人挥手成剑,松树应手而倒。”

南怀瑾 一、南怀瑾的别样人生 南怀瑾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世家大族之中,他的先祖在宋代从中原迁居至温州一带,而后繁衍了南氏一族。曾经的南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但到南怀瑾祖父一辈之时,家业已然没落了。 南怀瑾的父亲是遗腹子,其上面有两个能力不强的兄长,故时日也不算好过。但就是在这样十年九荒的情形下,南父小小年纪就扛起了家庭重担,凭借个人的能力和坚持创下了小小的家业。虽不至于大富大贵,却也保全了一家人的温饱。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在温州乐清,在当时,那是一片穷壤,当地百姓都过着不富足的生活。但南怀瑾的父亲,并未因家中的重担就让他放弃学业,相反,其十分看重南怀瑾的学习。

南怀瑾 奈何此时的南怀瑾不够争气,小学毕业考试是倒数第一名,只能拿到肄业证书。这样的事实,让南父气的捶胸顿足。眼见读书无望,南父便让其学习木雕或者去商店做学徒,好补贴家用。但倔强的南怀瑾死活不愿,只肯留在家中自修。 南父见南怀瑾有一颗向学之心,心中也是欢喜,于是为他聘请了博古通今的叶公恕做老师。三年的在家学习,令南怀瑾收获颇丰。 1949年,南怀瑾奔赴台湾,起初,他的处境并不好,所著之书乏人问津,生活也是十分苦闷。这样的情形,直到他结识了杨管北才有所改善。南怀瑾用六年时间,将杨“收服”,让杨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信到最后的深信不疑,最终成为其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 南怀瑾的一生,走过太多地方了,他从大陆走出,先后去过台湾、美国、香港等地,最终,他又回到了大陆,定居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内。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过世,享年95岁高龄。

纵观南怀瑾的一生,他拥有许多身份,从文学家、教育家到古代文化传播者、诗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便是他武术家和国学大师的身份。南怀瑾的著作,融汇了许多传统文化,其精通儒、道等典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如斯作为,称得上一句“大家风范”。 想来许多人会因为南怀瑾的这些文人身份,便忘却了他武术家的特性。南怀瑾是一个身怀多项武术高手,而他对于武术之道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 曾经,南怀瑾便述说过自己对于武术的一些其余。其中便包括了他四川的遇奇之谜。在南怀瑾的阐述中,他所见所闻,是这般具有仙气色彩,令许多人心中存疑。但观他言之凿凿,神色肯定,又令人不由动摇这份怀疑。

二、南怀瑾四川奇遇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青梅煮酒、醇香扑鼻,甘甜下肚,宝刀挥舞,自是一番风采飞扬。但更多时候,并非酒香醉人,而是高深的武术令人魂牵梦萦、大呼惊奇。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多少能人将才曾经出现,而后泯灭。南怀瑾昔日在四川一带求仙问道,就坦言自己遇到过几位修为深厚的高人,他们的能力,比之先进脑洞大开的武侠小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首先是有人能够挥手成剑,远处的松树应手倒下。 谈及此事,便要讲到南怀瑾的“三顾茅庐”,这一重点便在于次数之多。南怀瑾也是一个“武痴”,他听闻鹄鸣山上有一位名叫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有名的剑仙,所以便起了见猎心喜之心,想要拜访求教。

四川 当然,高人如何能够轻易见到,南怀瑾前几次的拜访都是无疾而终。王道长都没能出面见他,后来,在南怀瑾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王道长感念他的诚心,才答应了与他的见面。 南怀瑾自然是不舍得放弃这难得的拜访机会,他向王道长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了对于剑法的一些理解和解读。期间,他聊到了“飞剑”一事,王道长戏谑的一笑,说世间并没有所谓的飞剑,剑仙倒是有的。 随即,王道长又继续说道:所谓的剑,也可以是一种气功,以神御气,以气御剑,如若运用到如火纯情的地步,就能够在百步之外抵御敌人的进攻,把握对战的先机。之后,王道长又说剑法可以分成五个大类,其中主要就是有形之剑和无形之剑。而他所修炼的,便是无形的“念剑”,也就是意念成剑。剑气来自于心念之间,挥手就是一把剑,百米之外就能够伤人。 此番言语下来,岂不是玄幻不已。南怀瑾自然不信,他希望王道长能够表演一番,好验证其之所言。于是,王道长带着南怀瑾来到了山头之上,只见他轻轻一挥手,对面山头上的一颗松树就应手倒下了。再一挥手,又一棵老松树倒下了。 见到此状,南怀瑾自然是错愕不已,大呼神奇。但他十分不解,剑气为何没有光。王道长解释道,倘若要练到有光的境界,便是另一番道理和功夫了。他所习的是古老的剑法,神和气的结合皆源自于心,挥手成剑的境界,也非一两日的努力。而这,就是所谓的念剑。 挥手成剑的王道长门下,还有一个精通狮吼功的徒儿。他为人更是神秘,所练之功,也是异于常人。 南怀瑾对于这些奇幻的功法自是充满了兴致,他也请求了这位徒弟进行表演。只见此人用鼻孔吼气,刹那之间,周遭的沙土就开始四处飞扬,空气中都是泥沙的颗粒。这样巨大的威力,颠覆了南怀瑾对于人体的认知,也让其意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玄妙。 或许,只要足够的修炼,武术之境界便能够达到如此的出神入化。但武侠文中,经常提及的“丹田”二字,想来也非虚妄。只要妥善的修炼和运用,将丹田之气发挥到极致,用其调动周身之力,而后将这股力量运用发出,就能够达到“狮吼功”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理论是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自是难上加上。对于自身的感悟和了解,本身便是一个十分苦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需要的揣摩的何止一二。这样的功力,自然是修炼到家的成果。

南怀瑾 除此之外,南怀瑾还曾偶遇过一位轻功了得的老人。 某日,南怀瑾在四川深山之中行走,偶然遇到了一位老者。那日,恰逢下雨,路上泥泞,南怀瑾的鞋子,早已在一路的奔走之下显得脏乱不堪。此时,他看到了一位白发老人翩然而至,感到十分诧异。 待老人走近,南怀瑾才发现老人的鞋底竟然一尘不染,于是就起了攀谈之心。在一番你来我往的交流之中,老人告诉南怀瑾,他有飞檐走壁的绝活。南怀瑾只当老人故弄玄虚,如何也不肯相信。 老人见南怀瑾如此态度,哈哈大笑一下,当即表示要表演一番,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话。说毕,老人就来了一个往返的疾行,南怀瑾在原地等候,不过顷刻之间,老人便回来了,他说自己行走了一公里左右的路程。 南怀瑾见老人的鞋底依旧崭新,不见泥尘,当下就十分吃惊。而且内心估算了一番来去的时间,才发现老人的行动是如何的矫捷。于是,他当下就请求老人表演一下飞檐走壁之术法。 老人点头,然后张开双臂,贴着墙,瞬间就已离开地面数尺了。老人两只脚站在墙面之上,神态怡然自得,倒也仙风道骨。南怀瑾看到这样了不得轻功,自然是十分欢喜,一心想要求教。 老人倒也不藏私,他告诉南怀瑾,这门功法简单,只要记住七十二诀,归纳下来也就是七十二个字,一个字代表一个诀,一诀就是一个姿势。将这些全盘掌握之后,多年练习,便能有所精进。

(右一)南怀瑾 南怀瑾追问道,多年大约是几许,老人笑言三年足矣。可当时年轻气盛的南怀瑾如何等得了三年时光,于是便歇了和老人学习轻功的心思,后来追忆,定然是万千懊悔在心头。 这些,便是南怀瑾的四川遇奇之谜,他所见所闻,自然有人内心存疑,但信的人,想来是深信不疑。毕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万千世界无奇不有。不论是轻功了得的老人,还是挥手成剑的道长,可能都非臆想,而是真实存在过得。 但对这样的事情,没有亲眼见证的众人,自是不能打包票的。但作为见证者的南怀瑾,对武术的执着确实达到了极致。他坚信只要修炼最高境界,定能达到这样的神人之境。 在南怀瑾坚持不懈的刻苦专研之下,他终成为国学大师和武术家。而当年的四川奇遇,也令他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真谛,多年来一直秉持着谦逊的态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