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士提亲,被贾母拒绝,这是贾母清虚观打醮之行的重头戏。张道士没几句话,就为宝玉提亲。他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模样智慧根基家当都相配。细读不难看出这个女孩家没有功名,如果有官位他会说出来。家业根基就是有钱,自古以来官商勾结。商人要找政治靠山,以求保护;官僚要找商人以求发财。

贾母并未细问人家,只说有和尚说过,宝玉命里不宜早娶,还让张道士帮忙打听,不在乎人家贫富,只要女孩模样性情好。张道士也就不再说话了,那以后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贾母的回答包含两方面信息,一是拒绝了张道士的提亲,理由是宝玉命里不宜早娶;也拒绝了薛家的金玉良缘,同时也回应了元妃端午节礼的表态。贾母在告诉薛家,我不同意金玉姻缘;二是给张道士留了面子,让他帮忙打听,等宝玉大了再说。什么时候娶?怕是要高兴的时候。此时宝钗早到了婚嫁的年龄,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他们之间没有可能。薛宝钗你愿意等就等着吧,女大当嫁,你等得了吗?其实贾母也是不想让张道士管这事,只是说说客气话。

且不妄言是否真有个和尚说过那话,老太太当是推脱之词。她是管你老皇帝小皇帝封你什么,管你是受谁之托,管你有多么大的面子,管你跟贾府有多深的渊源。我就不同意这个。同时宣告宝玉婚配,不论贫穷,只讲模样性格儿。

按常理,张道士提亲,贾母应该问问哪家小姐。但是贾母不问,直接说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贾母这话一箭双雕,直接拒绝张道士,间接拒绝金玉良缘。端午节贾元春赏贾宝玉、薛宝钗同样的东西,带有指婚意向。贾母不能和孙女贵妃公开唱反调。但是她可以正面表态,现在不考虑宝玉的亲事,他既然不能早娶,他能娶比他大很多的姑娘吗?其实就算老道说的不是薛宝钗,老太太也会借机宣布自己的主张,让薛家明白老太太的意思。这是老太的机谋。恐怕也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

给宝玉提亲的事告一段落,需要有人提出新的话题转场。老太太跟老道士,话不投机了,需要有人出来补台。这个任务非王熙凤莫属,王熙凤说张道士,你不给我女儿大姐换寄名符,前儿还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要不给你,又怕你那脸上过不去。张道士立刻笑着向凤姐道歉没注意到二奶奶道多谢。说符早有了。说着跑去正殿,用个茶盘托着寄名符送出来。凤姐笑问怎么用盘子托着。张道士道用手拿不干净,用盘子洁净些。凤姐儿就像对自家老人一样向张道士开玩笑说,你倒把我吓一跳,我还以为你是向我们来化布施的。

这个凤姐真是太机智太幽默了,也太敢说话了。贾母只是说了一句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凤姐就回答贾母,我们爷儿们不相干。他常常说我该积阴鹭,迟了就短命。凤姐把张道士当成自家老人,说我们爷儿们。而张道士对琏二奶奶的所作所为也有所耳闻,平时就劝她要积德,否则你会短命的。这也是戏语成谶,玩笑话预示了王熙凤最后的命运确实是短命的。

我认为张道士提的那位小姐就是薛宝钗,宝钗刚过十五岁生日。联系到前文,元妃通过节礼对金玉姻缘表态,加上命贾珍带领贾府爷们打醮,张道士提亲应该就是贾妃的授意。试想如果贾母没来,张道士以他的地位,长辈的身份向贾政提亲,说是元妃的意思,贾政绝对不敢拒绝,贾政答应了,金玉姻缘就等于生米煮成熟饭。贾母一来,张道士不好直接找贾政做媒提亲,只能向贾母进行试探。变成这个样子,除了贾母,恐怕都是始料不及的,包括元妃。通过张道士来提亲,结果贾母巧妙的拒绝,这位小姐就别耽误了自己。

薛家见宝玉有块玉,就打造了金玉姻缘的传言,到处宣传宝钗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可是贾母不理这套,她不同意这门亲事。后来宝玉摔玉,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他宁可不要玉也不要金玉姻缘,对金玉良缘的否定态度这么决绝,宝钗居然不觉得丢面子,真是够大度。奈何薛家不死心,死猪不怕开水烫,依然长期客居贾府,决心要把这门亲事做成。这一家子简直厚颜无耻。

道士提亲的事儿有点儿添乱。本来元春的节礼让金玉良缘的说法占据了舆论场,弄得宝玉不得不对黛玉赌咒发誓。黛玉父母双亡,无财无势,还一身病,宝玉认为真情可以不在意地位贫富年龄身份,可是现实社会完全不是这样。说媒就意味着黛玉和宝玉不能在一起。黛玉感觉到有人在觊觎宝玉,就又有了心结。

宝玉也因此生气,说今生今世再不见张道士。宝黛爱情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金玉良缘。它如同一个魔咒,时刻不离左右,黛玉感到压抑得难以承受。元春端午节礼成了他俩共同的心病,只要触及这个问题,就引起强烈的反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