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子象

中国国家疾控局周五晚发布消息称,截至12月10日,我国本土病例总共监测到7例新冠病毒JN.1变异株。虽然当前流行水平极低,但后续受国际流行株和输入病例影响,不排除它成为国内优势流行株的可能。从分布看,欧洲病例占比最高,美洲等大洲所占比例亦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流行株仍为EG.5及其亚分支。

JN.1是奥密克戎BA.2.86变异株的第二代亚分支。自今年8月25日在卢森堡首次监测到以来,截至12月10日,JN.1已传播到全球至少40个国家/地区。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从“需要监测的变异株”(VUM)升级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OI)。

JN.1变异株近日引起部分国家关注,尤其是在亚洲,它已是新加坡的优势毒株。

新加坡卫生部称,截至12月2日当周,这个国家的新冠病例(至少是已报告的病例)从前一周的22000多例跃升至32035例,其中60%是JN.1变种病例。

关于病例增加,新加坡卫生部认为或是多种因素造成,比如人群免疫力下降,以及年末、节日旅行和社区互动的增加等。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新变种更具传染性或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不过美国疾控中心则认为,JN.1的持续出现表明它要么更具传染性,要么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统。

受感染增加,以及邻国恢复部分防疫措施等因素影响,新加坡互联网上近日流传该国可能恢复新冠大流行期间的“熔断措施”(circuit breaker),官员不得不出面辟谣。本周一,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辟谣称其为错误信息。

但是在其他国家,政府的反应更加谨慎。据《海峡时报》本周三报道,上周以来,印度尼西亚已经在部分边境检查站重新安装了体温检测仪器,其中包括首都雅加达的主要国际机场、巴厘岛的三个入境点,以及巴淡岛渡轮码头。印尼卫生部还敦促民众推迟前往新冠病例激增的地区,以及完成两剂疫苗接种,戴口罩、勤洗手,“如果生病了就呆在家里。”

据印尼卫生部本周四的数据,截至12月13日,仅在雅加达,新增病例数就已超过300例,其中两例死亡。奥密克戎EG.5仍是该国的主要毒株。过去几周,该国21个省份的新冠病例“有所增加”,苏拉威西岛的四个省更是“激增”。卫生部已下发通知,鼓励各省、区、市各级相关部门提高对新冠的警惕。

周五,印尼总统佐科证实,在圣诞节和新年之前,该国病例增加,但是还没有决定宣布强制戴口罩,不过,他已经指示卫生部长继续关注进展。

马来西亚的新冠病例也在增加,一周内几乎翻了一番。当局称,截至12月2日当周,确认6796例,而前一周仅为3626例。不过,马来西亚政府表示,情况已得到控制,不会给医疗机构造成负担。

在美国,JN.1的增长正在展现优势。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截至12月9日的两周内,JN.1是该国第二流行的毒株,不过是增长最快的变种,占到全美所有感染病例的五分之一以上。

美国在9月份首次检测到JN.1,10月底占比不到0.1%,截至12月8日,其占比已达到15%-29%。

美国疾控中心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JN.1的持续增长表明它要么更具传染性,要么更能逃避免疫系统。不过,该中心最终评估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JN.1相对于其他流行毒株对公众健康构成更大风险。

随着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峰到来,美国新冠感染率也在上升。美国已经不再追踪病例总数,不过,检测阳性率这一早期指标正在上升。美国疾控中心上周的数据称,过去一周检测阳性率上升了11.5%。另据NBC新闻本周的分析,过去两周全美住院人数也增加了13%,ICU入院人数增加了9%。

专家指出,随着美国进入冬季和呼吸道病毒季节,预计新冠活动也将随之上升。然而,新冠感染的症状与目前传播的其他病毒症状难以区分。这些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它们都会引起普通感冒样症状。

而欧洲方面,已经较少单独关注新冠病毒。该区域关于JN.1的集中公开报道还集中在上个月初。当时有零星报道警告JN.1开始在欧洲蔓延,但也缺乏具体的数据。

关于呼吸道疾病感染的全球形势,欧洲疾控中心在本周五的最新报告中表示,北半球国家冬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激增,这些感染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新冠、流感、合胞病毒以及其他季节性病毒和细菌。

自今年初秋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的季节性流感活动和流感住院人数持续增加。此外,美国观察到由包括肺炎支原体在内的一系列呼吸道病原体引起的儿童肺炎病例略有增加。然而,目前肺炎的总体发病率与大流行前基本一致。

11月初,中国也报告全国范围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主要影响儿童,归因于多种已知病原体,特别是肺炎支原体的共同传播。韩国也观察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增加至与大流行前季节相似的水平。日本也报告了流感样病例增加,与前几年(包括大流行前季节)相比,该季节开始得更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