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对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据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后世研究学者普遍持有的观点是汉字并非一人所创,仓颉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暂且将传说的真实性搁置一旁,汉字对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不朽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纵观世界历史,唯有中国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这其中汉字的功劳最大。 汉字的演化史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却从未间断过的文字形式。早在商代时期,文字是钻凿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用于祭祀占卜的仪式。 这个时期的文字已经初成系统,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像图画一样十分生动形象,已具有汉字的象形特点。

与甲骨文同期存在还有另一种文字叫金文,铭刻在青铜礼乐器上。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秦始皇嬴政实现大一统后发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令,由丞相李斯主持,在全国推广小篆。自此普天之下,皆行小篆。 同一片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开始使用同一种文字。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经历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变化。 汉字的演变史亦可看作汉字的简化史。从笔划繁复的古体字,到精简易写的简体字,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已经大大削弱了。 由繁体字到简体字,是自然的演变,也有人为的干涉。中国港澳台地区目前使用繁体字,而大陆地区则通行简体字。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并随方案附上了《简化字总表》。在此基础上,1986年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现今通用的汉字大多由此而来。

"短命"的二简字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发布之后,总理主持修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份方案于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规定的简体字俗称"二简字"。 二简字主要选取当时在群众中广泛流行使用的简化字,从实用目的出发,淘汰了一些容易混淆读错的汉字,并删减了一些汉字的偏旁部首。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首先刊登试行。随后教育局也宣布在教科书中使用二简字。 只是好景不长,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后,二简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国务宣布废除二简字,报纸和教科书上也不再使用二简字。

除了少数个别字现今仍在使用,如"桔子"(橘子)、"炖肉"( 燉肉)等,其余二简字几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简字的诞生原本是为了在群众中推广识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识,为计算机和其他机械处理汉字提供有利条件。然而试行九年之后就突然夭折,二简字为何如此"短命"? 简化力度过大,过犹不及 简化字体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减少文盲。在古代并非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王公贵族,豪门商贾才能进学堂私塾读书,一般穷苦人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简体字因其易于识记的特点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群众更加友好。只是二简字在修改制定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笔划的精简,对原有汉字进行大修大改。

有些汉字的笔划甚至减少了一半,变得"面目全非",有些根本就是硬改生造,就连接受过教育的人都觉得难以接受。 此外,二简字删减幅度过大,造字不讲规律,也进一步增加了推广的难度。 形似日本字,失了汉字的神韵 二简字另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形似日本字。二简字的简化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删减偏旁部首以达到减少笔划的目的。 而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他们的文字正是在古汉字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来。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汉字和文化一起带回了日本。 当时的达官显贵都以繁体汉字为尊,然而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繁体汉字,出于文字书写和普及的需要,借助偏旁部首的假名便顺势而生。 没了偏旁的二简字看上去就像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缺胳膊少腿,失去了汉字的神韵。

近现代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运动 回看汉字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删繁就简是汉字进化的趋势。近现代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汉字简化运动也是朝着精简汉字的方向进行的。 自近代中国国门被船舰利炮打开,国人被迫睁眼看世界,一些接受过新式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极端地将中国的种种弊病归结于传统文化和汉字。 甚至有人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提出废除汉字,采用罗马拉丁字母。这样极端的做法必然招致大量的反对者,废除汉字运动自然无法开展。 更多人支持的是折中的汉字简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汉字简化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辅相成。1902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号召汉字简化。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录了324个简体字。因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这批简体字表次年就被收回废止。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大批接受过教育的人才投入祖国建设。减少文盲,普及教育刻不容缓。 1949年10月10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经过大批学者的参与和不懈努力,反复推敲修改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终于在1956年公布。此后的简体字大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修改。 与字母文字不同,汉字的最大特色在于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小小方块字,不囿于四方之地,横竖撇捺,一笔一划都能引发无数遐想。 不论是一简字还是二简字,简化汉字必然伴随着原字功能和审美上的削弱,只是二简字简化方法更加激进,遭到更激烈的反对,短短九年便戛然而止退出历史舞台。

是删繁就简还是废简复繁,繁体字简体字之争自近代以来就争论不休。无论是从文化发展还是从实用角度,汉字简化都是大势所趋。 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简化字体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汉字原本的神韵底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灿烂的华夏文明由此生发,正因如此,在人为介入干涉时不得不谨慎对待。 文/林伯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