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抹黑明朝,找到证据了。”2011年,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明粉们奔走相告。

记录明朝历史的主要参考书有两套,一个是《明实录》,是当朝的官员记载的原始资料。

另一个是《明史》,是明朝灭亡,清朝皇帝召集文人编修,最后交康熙皇帝审核,才最终定稿。

一般来说,大家认为《明实录》更靠谱,因为是史官们随时记载的。哪怕是存在着为尊者讳的情况,其总体真实性也是很高的。

相比之下,《明史》就差远了。

从明朝建国,到康熙时期,已经三百来年,很多事都是道听途说,来自野史,没有第一手资料。

即使是崇祯年间的事,也不那么可信。虽然当时不少明朝遗老尚在,但是明朝忠臣是不愿意在康熙的主导下编纂《明史》的。他们一来不认可满族统治,二来觉得官方介入后不能保证客观记述明史。

比如,黄宗羲就让康熙的人吃了闭门羹,不愿意出面编修明史。因此很多人认为,编修《明史》的汉人学者受到了压力,没有客观记述,还在很多地方故意抹黑明朝。

不过也有人认为,《明史》还是比较客观的。理由是,《明史》的主导者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很有气节的一个学者。他出面修史,还是受到黄宗羲的鼓励。

黄宗羲自己虽然不想出面,但仔细一想,与其让那些奴性十足的学者编纂,还不如让有点独立人格的学者参与。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故意抹黑明朝统治者?

总之,到底是《明实录》还是《明史》客观,大家是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那么,201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实锤了《明史》抹黑明朝的说法?

简单地说,是发现了一个太监的族谱。

按照《明史》的描述,整个明朝没有一个正经皇帝,太祖朱元璋残暴不仁;成祖朱棣心狠手辣;明宣宗朱瞻基玩物丧志,跟蛐蛐成为朋友;英宗朱祁镇把太监宠上天,让王振牵着鼻子走;武宗朱厚照半夜三更到百姓家强抢民女;熹宗朱由校不务正业,成为鲁班传人;明世宗朱厚熜养生走火入魔,差点被宫女给累死。明神宗朱翊钧泡在女人堆里不出来,30年不上朝。明思宗朱由检忠奸不分、自毁长城,杀光能臣良将,最后在歪脖子树上吊死。

总之,《明史》给人的印象是,明朝就是一个奇葩的王朝,一群奇葩的皇帝,在上演着一幕幕荒诞剧,让人哭笑不得。

对排斥《明史》持批评意见的人说,如果明朝历代皇帝真的那么蠢坏,明朝如何延续了276年?

还有,郑和下西洋怎么说?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远洋货船怎么集中在中国?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如何流向中国?

事实上,明朝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民间文化极其繁荣。

所以说,这些人认为,《明史》内容不真实,或者说极力突出阴暗面,甚至篡改历史。

比如说,明朝的灭亡是天意。明光宗朱常洛没有儿子,无奈之下将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

所以说,朱由检的皇位是天上掉馅饼,白捡的。

据史书记载,崇祯登基之日,心情超爽,他迈着方步,踌躇满志登上皇帝宝座。可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从天空传来阵阵“咚——咚——”的鼓声,震耳欲聋。文武百官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空中除了红日之外,就是朵朵白云,没有任何异样。

崇祯皇帝(朱由检)很纳闷,传司天监过来说:“给朕看看,这,到底预示着啥?”

司天监立即投入紧张的研究工作,不久结果出来了:“皇上,这响声是天鼓在鸣,它预示着国家即将进入动乱,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咱大明江山就要玩完。”——“天鼓鸣,主兵戈,天下将乱,明祚将亡也。”

其实这事不靠谱,经不起推敲。司天监的人头只有一个,砍掉之后就没了,一个正常的人肯定要选择撒谎,不会实话实说。因为说实话,脑袋就可能脑袋搬家,身首异处。

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报喜不报忧。这样做的话,自己没有任何风险。

因为崇祯直到走上煤山上吊的时候,才确信大明要亡,这时候他才会知道司天监当年对他撒谎了。即使要惩罚这个家伙,也根本来不及了。

所以,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讲,司天监即使看出来,也不会讲出来。由此可见,《明史》的记载真实性存疑,一看就是演义。

无独有偶,《新楚书·太祖本纪》也记载了一件不靠谱的事。

崇祯六年的时候,沅州与铜仁交界处老百姓在修官道。正热火朝天干着呢,民工的锄头忽然发出一声巨响,他以为挖出金子,要发大财了。定睛一看,原来眼前出现一块石头。他把上面的泥土擦去之后,看到上面有两行字。

民工不认识,让监工的官员看。

监工的一看,有点蒙圈,上面写的字是:“东也流,西也流,流到东南有尽头。张也败,李也败,败出一个好世界”。上级知道后,急忙封锁消息,到了清朝,相关内容才流出。

其实仔细一想,这也不靠谱。

我们知道,秦始皇时期,也发现过一块石头,上面也写有字。那上面写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是赤裸裸的反皇帝言论,肯定要封锁消息,或者追查,因为太明目张胆了。

而明朝民工发现的石头,没有提到朱皇帝,也没有说到造反,根本不是敏感词。

这些事只有在过去之后,才会明白其中含义,当时的人怎么会联想到张献忠和李自成?官方又怎么会去封锁消息?

可见,根据野史记载的历史是不能说百分之百真实的。

不管怎么说,通过这两件道听途说的事,暗示明朝气数已尽,是天要它完蛋,不是爱新觉罗要跟他过不去。

爱新觉罗不灭他,自然还会有别人灭他。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只是替天行道,所以大家也别把账算在大清头上。

如果说,上面列举的只是天象之类虚无缥缈的事,我们不妨看看关于《明实录》和《明史》对于天启帝评价的矛盾之处,谁更靠谱。

《明史·诸帝本纪》对天启帝的总体评价是,让魏忠贤架空,昏庸无道,赏罚无度,忠奸不分,失去人心。

我们再看看,在《明熹宗实录》中,天启皇帝的表现。

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蓟辽督师袁崇焕给天启帝上了一份奏折,他拍着胸脯吹牛,只要在关外屯田修城,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后金大概率会投降。即便后金不降,也会很快被明军所败。

天启帝在奏折上批示道:

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

意思是说,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屯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天启帝总结道:依我看,后金是不会投降的,战胜后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万不能有轻敌情绪。事实证明,天启帝对后金,对辽东局势,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如果是个昏君,能做到这一点吗?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明朝史官涂脂抹粉,歌功颂德,文过饰非。

编纂《明史》的时候,天启帝时期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当朝的人都已经去世。明朝皇帝又不许民间修史,《明史》对天启帝昏君的定义,根据从何而来?

这样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明史》中,不乏对明帝的溢美之辞。

说朱元璋“聪明神武。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说朱棣:“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这似乎让人感觉,康熙很大度,史官很客观。

但是一看具体描述,就不难看出,《清史》对明朝皇帝的描述过于刻薄,有“歪曲”、“抹黑”之嫌。

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不承认这一点。

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对天启皇帝的评价同样负面,说这个时期,是“ 明朝最黑暗时刻”。可见,他也是相信《清史》的。

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一直怀疑《明史》是被清朝抹黑、篡改的。

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支持,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直到2011年,福建一明朝太监的家谱被公诸于世,史学界正式确定了明史确实被清朝学者篡改过。

这个太监,就是张敏。

张敏是金门青屿张氏始祖张均正的五世孙,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在长兄张太常抚养下长大 。

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沙县、尤溪邓茂七造反,张敏族人有勾结反贼之嫌,年长者被判戍军,小孩则被阉割。

无辜的张敏和堂兄张本被阉,送到了京师,选入宫廷内府为太监 。

当时的皇帝,是明朝第5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十年后(1447年),英宗皇帝的长子朱见深出生,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2岁的时候,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被瓦剌俘虏,其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代宗皇帝)。

后来英宗被释放回国,被代宗皇帝软禁。

作为太子,朱见深也被软禁在东宫。

在这期间,有一个叫万贞儿的宫女日夜照料,二人日久生情。

被软禁8年之后,朱祁镇在大臣的支持下复辟,朱祁钰失踪。

朱见深苦尽甘来,被重新立为太子。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驾崩,17岁的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皇帝。

吃水不忘挖井人,宪宗立刻封34岁的万贞儿为万妃。

宪宗非常痴情,独宠万贵妃。

万贵妃也非常霸道,想永远独占皇恩。宪宗的吴皇后,也被万娘娘给废掉。但是,万贵妃依旧有危机感,因为自己没有被封为皇后。皇宫里母以子贵,想要当皇后,一般来说必须生个男孩。

可是她的命不好,生了一个孩子夭折了,之后再也没有生育。万贵妃心想:我不能生,你们也不许生。于是嫔妃们怀孕之后,孩子不是生下来被毒死,就是孕期被暗地里用药“打”掉。

这天,万贵妃听说一个姓纪的小宫女肚子大了起来,就派宫人去追查。

宫人看不惯万贵妃的作为,就哄她说:“ 娘娘,那小纪肚里长了肿瘤,不是怀孕了。”

即便如此,万贵妃还是将其打入冷宫。

后来,孩子降生了,万贵妃闻讯大怒,对太监张敏说:“去,把那个孽种给做了!”

张敏是个好奴才,对大明忠心耿耿。他心想,皇帝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如果弄死了,那不是后继无人了吗?

罢罢罢,万贵妃的命令我不能执行,为了大明,豁出去了。张敏不但没有杀掉婴儿,反而将婴儿藏起来。

被废掉的吴皇后得知后,也伸出援手,也帮助哺养婴儿。

就这样,婴儿活了下来。

对此,不但万贵妃,就是宪宗皇帝也不知情,被蒙在鼓里。

有一天宪宗皇帝感叹说:“朕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个儿子,看来老天要让朕断后了。”

“皇上说哪里话,您有个儿子,已经长老高高了。”张敏一激动,把实情说出来了。
“是吗,竟有此事?那太好了,你带来让朕看看。”

那个娃娃就此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成为太子,还当了皇帝,即孝宗朱佑樘。

再说朱祐樘的生母纪氏,被宪宗皇帝封为淑妃。《明史》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纪淑妃不明不白死去。因为这时候万贵妃还受宠,大概率是她下毒手报复。

张敏得知纪淑妃死后,明白万贵妃不会放过自己,便吞金而死 。

而2011年被发现的《张氏族谱》关于张敏的去世时间,跟《明史》有很大出入。

张敏是死于成化二十一年,也就是比《明史》中的记载推后了整整10年!

而且,据明朝野史中记载,张敏在成化十一年之后还有受到了皇帝的提拔和封赏。由此,他不可能是在成化十一年就去世。

而且在《明孝宗实录》中,万贵妃并没有那么狠毒、肮脏;张敏的下场也并没有那么惨。

张敏让万贵妃身边的太监段英劝说贵妃,万贵妃急忙下令将其母女接到东宫,张敏也受到重赏。

后来张敏还被委以重任,监督军队操练,说明万贵妃不敢、也没有迫害他。

这就是说,内侍劝万贵妃把纪氏母子接回来。张敏保护小皇子有功,也升了官。

而且《明史》本身,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按照《明史·孝穆纪太后传》的说法,宪宗皇帝是在朱祐樘6岁时(1475年),才知道这个儿子的存在。而《明史·孝宗纪》中的记载却是“悼恭太子薨(1472年)后,宪宗始知之”

即使是同一部《明史》,两处叙述,时间就相差3年。

为了戏剧化,《明史·孝穆纪太后传》很可能虚构了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客观地说,《明史》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某些细节脱离事实,不够严谨。至少在太监张敏的描述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