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家庭是孩子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德性涵养的始源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民族的进步。“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明初的方孝孺曾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左传》也曾提到“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济宁太白湖新区石桥镇泗河文化博物馆·孙扩图乡贤文化馆有三则关于孙文丹(清代明士孙扩图之父)教子义方的故事。
一则孙文丹慎结交、重故友,知恩图报,生活俭朴,喜爱洁净。孙扩图在京师读书,其父在信中告诫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知人心亦可化缁也。我一生时自洗濯,自信洁白,恐汝年少,尚未堪此。汝时时有老父在心目间,当免斯患。”孙文丹先生诚意、正心,崇德向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真可谓“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二则“首严义利之辨,事无巨细,惟是之归”。孙扩图童年时跟随其父到堂伯父司训公家拜访,扩图非常喜欢其家中鱼盆里的小鱼,于是他便偷偷捞取一条,带回家养了起来。孙文丹得知后,揪着扩图的耳朵让其跪于院中,训斥道:“此同穿毒(偷窃)!”鞭打一顿后让其送回。这件事在少年孙扩图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遂记事于壁,触目充类,迄今四十年,未尝一介妄取”。正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孙文丹先生教子义方,从小教孩子以事明理,分清是非,知晓善恶,明辨义利,培根铸魂,养正培大,使其在人生大道上行稳致远,越来越好。
三则孙扩图在京师结交渐广时,其父告诫道:“元规之尘下风者难,士人先后代谢,原有一定气候,无需急相付托、贻无穷悔。至于世好年谊,砚席之友,顾名思义,已足久要,更加密称正邻。浮薄且名交利交,清浊难分,利心不一,不可不思也。”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中说·礼乐》)。中国有句老话:“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要引导孩子慎交友、交好友,只有心灵契合、情感共鸣、志同道合,才能相互成就、美美与共。正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辞上》)。
孙文丹先生家教有道,以涵养正道、健全人格修养为根本,情至真,意之切,虑之深,思之远,爱而不宠不溺,养而不惯,以道德为体,以教子为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做在日常,绵绵用功,驰而不息,坚持恒常。自孙扩图清乾隆二年中明通榜进士开始,其后代辈辈以科举起家,有清一代举人15名,进士6名(状元、榜眼各一名),大挑、贡生、秀才160余名,入仕者72名,真可谓是诗书起家,道德传家。
“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前几年有条媒体热搜:一辆满载橘子的货车在某地发生追尾事故,无法继续前行,司机无奈拖到临近县城低价售卖,随后事情就变得不可控制。报道中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只顾拼命拿橘子,却对司机视而不见,直到警察赶到,现场抢橘子的人才一哄而散。这不能不折射出许多家长们的失德、失教,危害极大,影响深远!《五代史·冯道传·论》中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自己明白如何做人、为何教人,才能让孩子知晓怎么做人、为何学习。“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要务”的基础上,鲜明指出“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五代史·冯道传·论》)。
最近看了一则报道:最高人民法院4月16日发布了涉妇女儿童案件情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近三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0%至2.5%。这则报道昭然揭示了教育之失、家庭之痛、社会之患、未来之忧,不能不令人反思与警醒!痛定思痛,家庭、家教、家风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至要莫如教子”(《格言联璧》)。我国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甚至主张“胎教之法”。早在周文王时期,其母在怀孕的过程中就“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西汉的贾谊在《新书·胎教》中也讲,“正本慎始,须行胎教之道”。古人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中年养气,老年养道。”《中庸》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孟子》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立而德生,明道而修德,学以成人,学以成大人。由此可见,教子应遵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依循教育之道,自善、善教而教善,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舍近求远,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断引导孩子立志成学、刻苦学习、科学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要强基固本,以德启智、以德引才、以德润才。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良好的家教应从践行孝道出发,言传身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笃行不怠。由亲亲之爱生发爱心、善心、感恩心;由亲亲之情生发乡情、友情、家国情;由孝亲敬老生发责任与义务;由父慈子孝孕育忠诚与担当;由孝悌之道培树远大志向、坚定崇高信仰,不断引导孩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国无德不兴,家无德不安,人无德不立。重视品行在中国文化中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孟母三迁、诸葛教子、岳母刺字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无不蕴含了“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的精神内核。家教有道,子多贤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家正天下安,家和万事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