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于重要的睡眠用品——枕头,人们正努力寻求更好更舒适的选择,如乳胶枕、羽绒枕和记忆海绵枕等。 

古代人用过各种各样的枕头材料,如石头、木头、陶瓷乃至玉石。各种材质,看似多样选择,却又让人疑惑,古人会不会觉得这些枕头冰冷坚硬呢?

关于枕头的由来,我们不能忘记那位首次提出枕头一词的人——曹操。

史书记载,当时曹操正在营帐内熬夜研读兵书,直到深夜。书童见他疲惫不堪,便劝他早点上床歇息,明日再学也是可以的。

曹操的营帐中尽是兵书,床上也堆着几个木匣子,疲倦至极之下,他直接躺在木匣上入眠。次日醒来,他不仅没有不适之感,反而表示昨晚睡得十分安稳。书童心生灵感,模仿木匣制作出一个垫子,并告诉曹操这是用来垫头的寝具。曹操因此将其称为“枕头”。

事实上,"枕"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主要以木、竹制成。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陶瓷技术的飞速发展,瓷枕便逐渐开始流行开来。

古代缺乏电力设备,自然也不可能有电风扇和空调。因此,夏天想要感到凉爽,只能依靠人力扇风。瓷枕、玉枕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人们在睡眠时能够感受到舒适的温度。

特别是瓷枕在制作过程中,为维持压力平衡其内层会留出空间并预留气孔。这样一来,瓷枕的透气性极佳,闷热之感自然消退。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抒怀:“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见,词人身处清凉之境仍无法解脱忧思,深夜躺在冰冷的玉枕上更显孤独。

除却消夏,硬质枕头也为古代女子带来便利。那时女子的秀发不轻易修剪,最长时可及脚踝。

每次梳妆打扮皆需耗费大量时间,故而她们尽量让发髻长久保持整洁。硬枕恰好满足这一需求,既能抬升颈部,又不会破坏发型,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不已。

硬质枕头有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用来警示我们。“钱武肃王用警枕,司马温公亦用警枕。”得知北宋杰出的历史学者和政治家司马光,也曾借此方式来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

据说,他使用一块精细打磨过的圆木做枕头。每当翻身,头部稍动,便会离开枕头,从而醒来。这段经历让这枕头被赋予了“警枕”之名。

如此一来,司马光便能保持清醒,为学习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正如古人所说:“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

这种硬枕不仅多功能,还极符合承载文思与情愫的需求。如此大面积的枕头,足以题诗或雕刻图案,枕着它自有一番趣味。有些枕头甚至塑造成各种形态,如蛟龙枕、虎枕象征祈福辟邪;孩儿枕、童子荷叶枕则寓平安吉祥、多子多福之美愿。

由此观之,古代枕头并非仅为寝具,实含多种功用。尽管古代科技水平受限,但人们对环境及实用性的精心考虑,使得看似不适的硬枕得以流传至今,可谓匠心独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