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菊英让男孩砸碎手办。

文 | 龙之朱

让男孩砸碎自己的手办,让女孩将玩具漫画书扔进垃圾箱,更有语言攻击:“你初二了呀,怎么搞得像幼儿园大班的一样,这简直就是穿尿不湿的宝宝嘛”……这两天,社交媒体账号“赵菊英家庭教育”发布的几段视频引发争议。

5月6日下午,甘肃嘉峪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记者称,赵菊英于2023年从该市某小学退休,针对网友们反映的问题,教育局将介入调查。

赵菊英是谁?其自称是资深家庭教育专家、33年资深语文名师,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超过1000多场,出过两本书。甘肃省嘉峪关市教育局人士则表示,赵菊英于2023年从该市某小学退休,对于网友反映的问题,教育局将介入调查。

不管其名头究竟是“耀眼”还是“现眼”,仅从视频呈现出来的“教育方法”看,实在是太拙劣了,不仅配不上“资深教育专家”,甚至也配不上“教育”二字。

这个所谓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的行为逻辑一是先声夺人,震慑学生,然后再顺势放缓,试图引导学生听从自己的训诫。譬如,一上来就是一通语言风暴,以及简单粗暴地打、砸、扔,通过强制隔断孩子的各种生活联系、情感寄托,试图让他们达到专注于学习的目标。

再就是简单嫁接,省略过程,直接给出结果。比如该专家这样教育一名学生:“北大清华你就进国家部委,985、211你就进国家的局委办,一本你就进地县或者是私人企业的中层领导干部,你上个LXJX就开挖掘机。”这样无视个体差异,把学生塞进一个个标签里的做法,也太绝对了。

或许,在个别家长眼里,此人的身上有一种杀伐决断的果敢,也确实能够“镇”住一些孩子,但也仅此而已。毕竟,养育孩子,是需要爱的,而不是靠恐吓的。

而其行为中渗透的那种高高在上、予取予夺的姿态,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手办、玩具、漫画书等等,本来就是孩子日常的陪伴,或许摆弄这些会占用一定时间,但这却是孩子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人格化物件。三下两下砸烂扔掉,固然简单,但能抹去情感和记忆吗?

正确的做法是沟通、提醒,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不要沉溺其中。以“毁尸灭迹”的方式搞“断舍离”,不仅不会成功,还会引发逆反,甚至会使得孩子从此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再也不愿和老师家长坦诚交流。

近年来,家长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便捷的社交平台也就成了各路“家庭教育专家”的秀场。这中间,不少有真知灼见的专家确实给出了好的意见,但也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者在收割流量。

像“赵菊英家庭教育”这样,以极端的话语和操作,将触角深入到家庭中,尽管其言语和行为恶劣粗鲁,不无冒犯,但却直击家长的痛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焦虑起到了按摩的作用,所以颇能吸引流量。

但无论如何,如此拙劣的家庭教育观念都不值得称道,更不应该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迷惑人心。也希望嘉峪关市教育局表态介入调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依法依规处理。

毕竟,教育专家也好,孩子家长也罢,都应该懂教育,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会如何和孩子顺畅交流,即便不懂教育,至少也应该懂得尊重,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人格尊严,以及尊重孩子的喜好与趣味。依靠这种粗暴的所谓家庭教育,托不起孩子的未来。

撰稿 / 龙之朱(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王心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