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漫天烟花璀璨无比,热闹非凡。然而这些繁华,词人身畔却是寂静无声,只有满腔失落和孤独。他默默寻找,黯然回头,却发现那个思念之人,正在角落里昏黄的灯光下。
在这个欢乐的世界中,她独自在喧嚣之外;在这片辉煌的光影中,她独自在冷清的灯火中。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她显得如此高贵,远离世俗。词虽然是写给他人,但却深深打动了词人自己。梁启超曾说过:“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正是辛弃疾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美人不知所踪,就像英雄无法施展才华。那年的辛弃疾,年仅32岁,渴望拯救国家,却无处可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众所周知,辛弃疾和苏轼齐名,被誉为“苏辛”,他们的词作豪迈婉约,均游刃有余。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典故,这源于其丰富的阅读经历,使得经史典故都能信手拈来。或许有人认为他是文人的楷模,但实际上,历史上的辛弃疾不仅擅长诗词,而且文武双全,词风刚健有力,剑术高超,带兵打仗,捉拿叛贼,无不表现出色。
1140 年,北伐英雄岳飞因赵构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而被迫停战,辉煌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最后饮恨于风波亭。同年,爱国词人辛弃疾诞生于南宋沦陷区。父亲虽身处金朝,但仍心系故土,为他取名为“弃疾”,期望他能如霍去病般英勇抗敌,收复失地。在浓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辛弃疾,自小便立下了北伐中原、恢复河山的壮志。
21 岁时,辛弃疾在金国组建了两千人的义军,屡次获胜后加入了声名显赫的义军领袖耿京麾下。然而,一位名叫义端的假和尚企图窃取帅印投奔金军,辛弃疾仅凭一己之力,三日内便斩杀叛徒,将首级带回。
二十二岁那年,辛弃疾成功劝说耿京率部归顺大宋朝廷,其后于宋高宗面前陈述情况。在回归途中得悉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义军溃败。于是,辛弃疾仅率五十人勇闯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张安国,连夜奔袭千里,将其押解至长安处决,并成功策反万余名金国士兵归宋。
此事震动宋金两国,辛弃疾因此成为了当时的传奇人物。友人洪迈对他赞不绝口:“壮声英概,令人振奋;圣天子亦为之三叹。”
原本期待重返宋廷一展所长,挥师北伐,实现收复失地的壮志。然而,理想虽然美丽动人,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真挚的热血也只能在挫折中慢慢冷却···那一刻,他的荣光被永远定格在了23岁。
自隆兴和议以后,宋金之间长达40年保持着和平,带来了南宋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然而,如今的宋朝,主战派已经寥寥无几。经过40年的消磨,辛弃疾、陈亮、陆游、朱熹等人的热血逐渐冷却,他们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在1188年的冬日,辛弃疾与陈亮时隔十年后在鹅湖再次相会,共同探讨抗击金兵的策略,他们热情洋溢地喝着酒谈论,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天相聚,但分离之时仍让人难以释怀。送走陈亮后,辛弃疾宛如失去了挚友,他不顾严寒狂奔,试图挽留,然而最终未能如愿,留下无尽的遗憾。回到家中,将这份热情与失落化为诗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这一句中,蕴含着辛弃疾内心深处无尽的心酸和挫败感。他在四十年间经历了三度起复,但每次都未能如愿;忍受四十载的冷落和排斥,初衷依然未变。对他而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无疑是最大的痛苦。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心头,酿成了深深的苦涩。
四十年来,辛弃疾积极献策,曾直接将《美芹十论》呈给皇上,历时多年,再有《九议》进献给丞相虞允文。在这两份深具远见和策略的政论中,他提出了诸多实用且有效的战术。
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
遗憾的是,这位英雄,一生都未能等到被重用的机会。
在他年满68岁的那个夜晚,离世时还发出了"杀贼!"的最后呐喊。他对抗金事业的坚定决心,至死未曾动摇分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