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汇交流,传统文化与新生事物之间难以避免地产生碰撞,由此引发了不少的文坛趣事。


       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人们从前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比如飞机、汽车、轮船等等。除了这些新兴的科技产物之外,还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比如说新式厕所。在民国初年,就发生了一件对联与厕所之间的文坛趣事。
       对联和厕所,一个是传统文化之中精髓,一个是倡导洁净如厕的新式生活方式,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太后的名义代替年幼的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此举标志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时代正式宣告结束。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但结束了封建时代,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风尚,这一时期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在风俗方面,民国提倡移风易俗,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各种繁文缛节,见长官行礼也不需跪拜等等。这一时期各地还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提倡女子入学读书接受教育,使得民国的文坛上从此多了许多才女的身影。


       当然,各地除了修建新式学校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兴事物。比如在当时的山东,有一个县的县长思想就比较新潮,他看到县里的百姓还在用老旧的蹲坑木桶上厕所,这种如厕习惯不但十分的不卫生,产生的气味也十分难闻,更有甚者经常有人当街随地大小便,十分的不文明。于是他就突发奇想,一口气在县城修建了五座新式厕所。
       可是令县长没想到的是,虽然新式厕所修好了,但那时候的人思想还比较保守,所以并没有人愿意尝试使用这种新式厕所。县长一看这哪行啊,厕所修好了没人来用,那自己这些厕所不是白修了吗?所以县长的心里面就十分着急了,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想个办法把自己修的厕所推广出去。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县长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他觉得之所以人们不愿意尝试,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新式厕所属于新兴事物,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于是县长又突发奇想,何不在厕所上张贴一些妙趣横生的对联,以此来吸引人们如厕的兴趣呢?县长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就找人为这些新建的厕所题对联。
       可是县长找了很久,都没能找到愿意给厕所题对联的人。因为自古以来文人就比较傲气,而厕所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又恰恰属于污秽之地,所以不管县长给出多高的润笔费,都没有人愿意接这个活。后来县长托人找到了县中学校长郑明之,希望他看在这是为民做好事的份上,能够出面帮这个忙。


       起初郑明之也不愿意写,他认为自己好歹也是从清华学堂毕业的高材生,怎么能够给厕所写对联呢?后来实在架不住县长的软磨硬泡,而且考虑到修建厕所确实对改变人们不卫生不文明的如厕习惯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就勉为其难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过了几日,县长听说郑明之的对联写好了,于是就前去查看。他来到第一座厕所视察,见到厕所门口挂了一幅对联,上联写到“来人不蹲就站”,再去看下联更是堪称经典,只见下联写到“去者非男即女”。郑明之的对联引起了县长的兴趣,于是他又兴致勃勃去视察另外四座厕所。


       只见第二座厕所上题写的对联是“进门先鞠躬,过路先捂鼻。”第三座题写的是“从来日夜不闭户,过往未见人拾遗。”第四座题写的是“进来时个个紧张,出来后人人从容。”第五座题写的是“既来想的大解脱(大解,脱),进站定有小便宜(小便,宜)”。县长看完后拍案叫绝,对郑明之所写的这几副对联十分满意。
       不得不说,郑明之确实不愧是清华学堂出来的高材生,他所写的这几副对联妙趣横生,果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自从对联被张贴出来后,人们在读完对联后都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新式厕所也很快就被推广了出去。随着人们逐渐习惯了新式厕所,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也就渐渐消失了。此事遂成为一段文坛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