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就是2艘现有的6万吨的滑跃,到底改不改弹射?是2艘一起改,还是单独改自产的那一艘?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一定会改,不改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这是一个体系TONG一与完善的问题。滑跃体系本身与弹射体系是严重不相容的。真正掌握全球超一流的弹射技术后,就会发现滑跃永远都是半成品,存在意义大于实战意义。当初在一开始走上了滑跃模式,只能说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实从当年得到墨尔本号的旧船之时,就准备上马至少2艘蒸汽弹射的轻型平台,只不过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支撑。另外在舰载机上也确实找不到可以直接上路的版本。但是也不能因此说实践了十几年的滑跃就是走上了错误的技术路线,毕竟不能在基本吃饱后抱怨最初的2个馒头都是毫无意义。

因此滑跃模式只能说是在早期综合条件非常有限的阶段,做了相对正确的事情而已。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这类半成品,那么当前所面临的海上战略环境将更加不堪。这就是从0到1,再从1到2的特殊意义。况且2大滑跃平台,在舰载机本身、拦阻操作以及训练调度上都有巨大的进步,也远远超过了全球在滑跃系统上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技术层次。对这种开创性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也绝不过分。不过就像再好的马车也不如再一般的汽车一样,在电磁时代,滑跃必然要向高出几个维度的先进弹射主动靠拢,否则就是战略上的累赘而不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实际上在本世纪之交的前后十多年,曾经因为战略应急而引进了很多体系之外的系统,从主力战斗机、水面主战舰艇一直到水下的常规潜艇都有,

而滑跃体系本身,也同样是这个阶段引进的重点关键技术之一。所有这些外来的系统,都在当时的二十多年,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但是到2015年之后,外来系统与自有的核心系统不兼容,而且技术上也开始明显过时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突出。对这种现象,无非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按照自有先进体系进行全面的中期升级。比如对2艘8000级的驱逐舰的升级案例,结果表明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后来就采取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服役到规定年限就立即退役。目前在24架原装进口的三代半战机型号,以及一批常规非AIP潜艇上就是这么做的。那么对现有的2艘滑跃平台,是否也会采用到点退役的办法呢?如果真这样做就过于浪费了。毕竟6万吨级平台都是战略性的存在,对比单纯引进的战斗机与,

常规潜艇还是差异巨大。任何一艘大型平台的改进或者废弃,都有世界性的影响;必须科学论证。考虑到续建平台只服役了12年,还有至少28年的舰体寿命;而完全自建的6万吨级平台甚至还有40年以上的舰艇寿命;因此每艘单独拿出2到3年的船坞期,对其进行接力式的电弹升级是十分必要的。2艘都升级完,最多也不过1到2百亿的预算,成本只有全新建造2艘大型电弹平台的十分之一,可见还是很划算的。改装完成后,每艘可操作的舰载机数量可从当前的最多20多架,直接升级到每艘40架的水平,还能操作固定翼预警机,综合战力直接翻倍。建议当有至少3艘大平板后,立即开启升级工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