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在位最长的帝王,在康熙执政61年的时间里,出现了陈廷敬、张英、李光地等著名的汉臣,有一位叫李率泰的汉臣,官至大学士、太子太保,在李率泰临死前,曾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揭露近10万人死亡之因,因此有学者称:康熙太残忍。
李率泰属于康熙早期的将领,提起李率泰,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永芳。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攻打第一座明朝的城池——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投降,李永芳是第一位投降努尔哈赤的明朝将领。李永芳去世后,他的次子李率泰得到多尔衮的重用,成为顺治年间著名的汉族名将,他先后跟随多尔衮攻打李自成、南明政权和郑成功,立下赫赫战功。
康熙登基之初,台湾郑成功去世,传位于长子郑经。郑经本来踌躇满志,想以金门、厦门为跳板,攻打清军,夺取沿海诸地。李率泰率兵将郑经击败,差点抓住郑经本人,让郑经的梦想几乎破碎。李率泰一直主张出兵攻打台湾,可惜却身患重病,康熙特旨准他回乡养病。李率泰59岁去世,去世前,曾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提到收复台湾的问题,奏折(节选)曰: 海贼远窜台湾,奉旨撤兵,与民休息……数年以来,令沿海居民迁移内地,失其故业。宜略宽界限,俾获耕渔,庶甦残喘……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
李率泰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郑经已经撤到台湾,我奉旨撤兵,以图再战。第二层意思是说:这些年为了对抗“台湾郑氏”,朝廷实施“海禁”,强令百姓搬家,很多百姓都失去了故业,朝廷应该考虑让百姓维持生计。我之前在广东,百姓尚可以生活,但这几年因为“被迫迁移”,十人已经死了八九人。 李率泰家族最早背叛了明朝,对清朝忠心耿耿。李率泰一生为将,极有城府,他临终前的奏折看似在谈论收复台湾的大事,实际上李率泰在委婉的批评一项国策,这项国策名叫:沿海迁界。
清朝顺治和康熙时期,郑成功父子占领台湾后,为了生存,大量从沿海民众那里掠夺粮食和兵源。由于战线太长,让清朝防不胜防,最终康熙决定执行“沿海迁界”,即:让沿海30-100里不等的地方,居民全部迁往内地,让沿海变成一片荒地,草木不生。这样,相当于从山东到广东,整个大陆海岸线上形成一道“荒芜的长城”,让台湾郑氏失去补给之地,以达到削弱台湾的目的,康熙还曾说过:沿海迁界,大陆痛则痛一隅,台湾痛则痛全身。
李率泰在临终之时,为何要上奏来抨击这项国策呢?因为中国人安土重迁,都不愿轻易搬家,康熙严令沿海居民搬迁到内地,不仅让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饿殍遍野。而且还严令:如果3日内不动身搬迁的,杀无赦。这就导致了李率泰在奏折上所说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的惨状。据《南明史》记载: “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南明史》估计,仅广东一省,就有约10万人死于沿海迁界,其残酷程度,是广东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这些人不是因为饿死,就是被清军屠杀。李率泰亲眼目睹广东沿海居民的惨状,所以不惜在临死之前得罪康熙,上奏言明沿海迁界的弊端。
康熙看过李率泰的奏折后,非常不高兴,因为李率泰的奏折,相当于把数十万人的死亡归咎于康熙。随后,李率泰去世,康熙便放缓了“沿海迁界”的力度,注意,只是放缓,多给百姓一些搬家的时间,并没有放弃“沿海迁界”。在后期,沿海迁界又导致许多百姓死亡。因此,有学者认为:沿海迁界是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之一,最后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为了达到目的,牺牲太多无辜的居民,足以证明:康熙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太残忍。
笔者认为:沿海迁界的实施,让台湾郑氏从大陆得不到补给物资,为后来康熙收复台湾打下了基础。但沿海迁界不仅造成沿海百姓生灵涂炭,而且摧毁了明朝以来沿海地区已经成型的原始资本主义,“沿海迁界”和后来的“闭关锁国”在一起,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本文参考资料:《清史稿》《南明史》《康熙朝朱批奏折集》、张宪文《略论清初浙江沿海的迁界》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