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口舌刁钻的姚启圣,为何比周培公下场更好

周培公和姚启圣都是康熙身边最忠诚、也是最重要的存在,他们为康熙、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周培公才华横溢、一生为国,就连被贬到偏远的寒冷之地,他也依然忠诚于皇上,并在临终前,献上了历经10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而姚启圣则是经过了周培公的提点,才得以在朝廷上做事

贪官贪了四万七千两军费,康熙听了莞尔一笑:念其劳苦,免于追缴

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病逝,临终前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将皇位传给年仅6岁的康熙,便撒手人寰,然而四大辅政辅政大臣并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尤其是鳌拜,在掌握实权后,逐渐露出专权的野心,尤其是在首辅索尼死后,更是居功自傲,嚣张跋扈

姚启圣:娶壮妻,生勇子,他用7年帮康熙收台湾,却欠一堆债?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朝大军打败了台湾的郑氏势力,“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标志着康熙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军凯旋,在前线带兵的施琅被康熙封为靖海侯,而经营福建多年,为清军提供后援的姚启圣却没有被封爵。陶元藻在《全浙诗

施琅被雪藏30年后,康熙为何打算用他收复台湾?至少3位重臣力荐

清顺治三年,26岁的施琅,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了清朝。可是清顺治六年,29岁的施琅,又背叛了清廷,选择归顺郑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廷应该已经将施琅给除名了,一叛再叛,这样的人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价值呢?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了顺治八年,31岁的施琅又一次投入了清朝的

周培公给康熙画了中国地图?姚启圣为何比不上施琅?李光地最聪明

一、真实的周培公。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

姚启圣:康熙时期收复台湾最大的功臣却被贬斥

纵观康熙一朝,出现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额图、明珠、李光地、佟国维、张廷玉等。其中,姚启圣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等职务。他是康熙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还是大

《康熙王朝》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何不愿为官急流勇退呢?

导读:在《康熙王朝》剧中的姚启圣经过周培公的举荐获得了升职和平定台湾的机会。但是姚启圣是有才能但是为人古板、脾气臭,甚至连康熙的面子都不给。否则不会再被启用前,官越做越小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把清朝的所有品级都做了一遍。甚至屡屡自

康熙不信任此人,李光地说了8个字,从此中国多了位英雄

清圣祖康熙在位61年,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功勋卓著,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因为康熙身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武将没有充分的信任,在“平三藩”和“征噶尔丹”时,都是以满族将领为主,唯有在“收台湾”时,重用一位汉族武将,此人就是后来被封为靖海侯的施琅。施琅身为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康熙却想杀了他,最后为什么没有动手?

前言1682年,康熙皇帝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父皇顺治皇帝做得“永不启用的人”给启用并且委以重任收复台湾了,这是妥妥的狠狠地打了自己和顺治皇帝的脸。要知道当时的清朝名臣姚启圣已经变成了一个妥妥的臭脾气的老头子,再加上姚启圣曾隶汉军镶红旗所以对清朝的那些满族

康熙年间的三位汉臣: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在真实历史上又是怎么样的?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个汉臣是剧中重要人物,不仅才华横溢,并且很有个性,把三人塑造成不世功臣,成就了康熙旷世伟业。周培公有经天纬地之才,组建家奴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劝降了王辅臣,平定三藩之乱,可谓是居功至伟;姚启圣是平台的决定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