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7-17) 战国楚地玉器的发展,以表达内容的越发丰富且具象而极具特色,最典型的示例是战国中期“驭龙升天玉佩”,“叠人踏豕玉佩”等,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7-16)》。高规格且精美的楚地玉器就如一幅画,努力表现完整的故事内容,通过整体构图的和谐组合及对细节的极致描写,在方寸之间,展现了高等级贵族的文化内涵,这类艺术表达形式,在著名的汉代汉画石像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楚汉文化的延续性,体现明确。 而战国同期,狭义概念的中原地区的以北地区,广义概念的中原地区的最北部,河北燕赵之地,玉器的艺术表达形式,又体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另一风格。 燕国,战国七雄中唯一仅存的姬姓国,西周武王分封召公建国,为北方大国,地域包含北京,天津,辽宁以及河北、吉林、韩国、朝鲜、内蒙等部分地区。战国早中期,燕国内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等诸侯国联军攻破,在“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帮助下,作为人质的公子职由韩国归国重建,公子职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昭王励精图治,广纳贤良,燕国中兴。期间,为了逐鹿中原,昭王于今日的河北易县,修军事及政治中心“燕下都”。燕下都的规模为战国时各国都城之最,并留下了大量精彩、珍贵的历史遗存。

---凤形石饰,战国中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长8.9(9.2),宽3.9,厚0.4公分 一对凤鸟饰品,材质为滑石;凤回首状,勾喙,凤冠批向脑后,半遮双环圆眼;凤体无纹,成飞翔飘扬状,飞翼打开,动态十足;凤体用斜刀琢突起阳边,配合凤首的冠、眼、嘴及头、颈结合等处的层次感,体现凤鸟形体的生动质感。 此对凤鸟,雕琢看似简单,却极其生动,一切艺术表现都围绕线条变化的表达。仔细凝视,这是否正是完美的书法作品?撇、捺、勾、折之间,柔美感与力度感完美结合!简其形,重其意、获其妙!

---凤形玉佩,战国中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长9.8,宽9.2,厚0.4公分 黄色玉质;双凤凤体上扬相连,成心形;凤,回首状,勾喙,冠向后批,凤眼成杏核形;凤首、颈相连处,琢连接曲线,凤体斜刀琢阳边,极富质感。 此件凤形玉佩与上件凤形石饰,材质不同,但表达形式及内容则如出一辙。 西周凤鸟常见形象,圆眼勾喙、凤尾后甩过顶、凤足支撑。将先后两者相比较,形态类似,细节变化,艺术表达方式则更抽象、简化。文化内涵的延续和表达形式的演化,体现明显。

---龙形玉佩,战国中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 上件为黄玉材质,下件为滑石材质,这样不同材质,相同图案组成的对佩,在燕下都遗存中多见,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成因是个谜,或为公母区分,阴阳搭配?或为样板与成品?或者就是个人喜好?或者是玉材稀少的缘故?(很难接受的原因,燕国控制辽宁地区,而辽宁是岫岩老玉的产地)。。。 此两件佩,都有损坏,完整图案可结合两件残部分辨。玉佩主图为双回首龙首共身,传统内容;龙身扭曲成大S形,身、颈宽窄一致;龙角成双尖叉状,仅见!飞翼依龙形而就,完美填充整体图案。 从整体结构的完整,到线条点画的富有变化,其艺术表达,与后世书法艺术高度类同!传统文化同源!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多样,但同一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标准,则体现一致性!

---凤形玉佩,战国中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长9.4(8),厚0.4公分 一对,左边为黄玉材质,右边为滑石。双首共身凤,身扭曲成8字形。艺术表达形式及内容同上。 同为战国中期遗存,燕国与楚地典型玉器器型相比较,表现内容是相同的,以传统龙、凤为中心,是祖先崇拜祭祀礼器内容的延续,是高等级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贵族文化之大美!但艺术表现形式则体现多样性,简与繁、抽象与具象、静态与动态等等,却无不通过线条刻画的极端变化来表达。这样的一致性与多样性,事实上贯穿整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战国玉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