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两岁多了,是家里的唯一的小孩子,长辈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他。想要玩具,买。想要零食,买。不管孩子有什么想要的,家里人都会想办法给孩子。邻居说:“孩子现在长大了,好像宠坏了,自己的零食家人逗他尝一尝都不让尝,说是他的,别人不能吃。其他小朋友来家里,想玩他的玩具,他还赶紧藏起来,生怕别人抢了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自私是一种极不成熟的行为,孩子过分关心自己,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去考虑他人,以满足自己为主。其实,孩子首先具有的就是自我意识,很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家人对孩子的宠爱,很容易使其变得自私,并且难以改正。因此后天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在教育中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认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自私的表现
孩子“自私”并非是天生如此,只是伴随着认知水平与后天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自私往往有很多种表现,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一定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改掉,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认识,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下面就来看一下!
1、性格孤僻
孩子由于过于自私,身边可能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与他成为朋友。不会有人想和一个不愿分享的人走得太近,因此长期下去,便会让孩子变得孤僻,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的距离也会很远。
2、占有欲强
在家里来小朋友的时候,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让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也不愿意与小朋友一起吃零食。除了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外,还可能发展为抢夺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有,只因为自己觉得喜欢。
3、恶语相向
在孩子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可能会出现过激的语言。虽然父母并没有教孩子但是,会用一些较为不恰当的话语,来宣告自己的主权。有时候还有可能除了语言还会加上动作,面对别的小朋友的侵犯可能会用手推其他小朋友,来保护自己的东西。
4、以自我为中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是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这也并不是说“自我为中心”就是自私,只是说孩子目前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与观点,只是认识到了自我。这种以自我为导向的认知,伴随着环境的不恰当行为的发展,便会使幼儿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己。
孩子为什么自私?
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教育观点中,曾很犀利地指出:“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
其实孩子变得自私,与所处的环境以及家人的行为都有这很大的关系。当你问一个孩子要一块饼干的时候,孩子很可能拒绝分享。和孩子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在选择的时候,孩子却总喜欢拿最大的。作为家长很难理解,自己明明对孩子无私奉献,为什么孩子却越来越自私呢?其实有这些原因:
1、年龄特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认为是我的,心里并想不到还有他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待完善,起初孩子考虑的事情还不能够超过他们所看到的,也不能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自己和其他人的看法并不相同,因此在此时会以自我为中心。
2、家庭原因
有很多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是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当然把孩子宠着,全家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想要什么给什么。并且老人对孩子更加宠爱,更容易让孩子只想着自己,觉得大家为他做的都是理所应当。这样时间长了,孩子的换位思考意识很难培养,并且难以体谅他人。家长的这种溺爱,无意间是让孩子不断地加重自我意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最终导致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3、优越的生活条件
这和父母对于孩子物质的过分满足有一定关系,作为父母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但家长不清楚,在这一味的满足中,使孩子的欲望不断增长,孩子变得自私霸道。
4、不正确的教育
大人怕孩子吃亏,便觉得要从小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和孩子讲,“自己的东西别给别人,别人把它拿跑了怎么办?”“你自己的东西,自己给保管好别弄丢了”……让孩子拥有错误的想法,觉得别人都是坏人,久而久之就变得较为自私。
孩子自私如何引导?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学生心目中有别人。”
孩子出现以上的表现,家长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让孩子不仅仅想自己呢?在日常的小事当中,家长就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让孩子明白分享,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做事时,不能只想到自己。下面具体来看一下吧!
1、正确理解孩子发展阶段
家长要明白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是自我认知的时间,需要家长去给孩子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贴上标签。可以让孩子多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在和朋友玩耍时学会分享,关心等。还可以在生活中,锻炼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比如,在家吃饭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先让长辈夹菜,再动筷子。吃水果时,先让大人挑选,再吃,不能独占。出门坐车,在看到老年人的时候,把座位让给他们。
在孩子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告诉孩子的行为是正确的。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锻炼,不仅让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对错,也能够让孩子品尝到分享的喜悦,培养孩子的孝心与爱心。
2、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家长,家长可以言传身教,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里时,对待长辈要尊敬,有礼貌,有什么好吃的先给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从家长身上学到很多,知道尊敬长辈,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仅仅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应当的,而自己并不需要回报他们。这样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还能够促进亲子感情。
3、满足孩子合理要求
孩子的要求并不能全部都满足,而是要适当满足,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答应,不合理的要学会拒绝,也可以“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看电视边吃饭,并且吃饭还乱挑菜,弄得桌子上都是。这种行为家长要制止,让孩子改正,不然出门在外,任凭孩子这样,会让别人觉得孩子自私、不礼貌。孩子在平时想要买玩具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换取他想要的玩具,让他明白赚钱的不易,这样便会让孩子更加珍惜买的玩具,也能让孩子体会爸妈的辛劳,还有爸妈对他的爱与付出。
4、参加集体活动
在空闲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参加社区活动,校园运动会等等。让孩子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分享的观念。比如,可以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其他人,大家一起吃零食玩乐,让孩子在团体中成长。
孩子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需要父母用正确的观念去教养,去引导。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心理时,父母需要找到对应的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