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的战役固然精彩,但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取得胜利,不是凭借天险,就是依靠优秀的战术,同时还要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因此这并不是一般将领敢能担起的重任。但是我军是一支擅长创造奇迹的革命队伍,当初就曾靠小米加步枪与日军作战,装备不如人家,那就打游击战,屡屡给日军以重创。时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派重兵“围歼”刘邓大军,面对5万打30万的惊险处境,是谁站出来敢打头阵呢?

1946年9月,刘邓大军与国民党军队在陇海线交火,蒋介石以为能轻松拿下刘邓大军,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派重兵直逼刘邓大军所在的菏泽。刘邓二位首长敏锐地发现了国民党战术上的变化,以他们丰富的作战经验及时制定出了反击计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谁能去打这个头阵?

我军不乏骁勇善战的猛将,也有智勇双全的名将,但是面对5万打30万的冒险之举,谁也不敢轻易尝试。当时刘帅在战前会议上问谁愿打头阵时,会场一阵沉默。将领们不是怕牺牲,而是不敢冒险,一旦战败就会严重影响军队士气,这是所有将领不想看到的事情,所以他们不敢主动请缨作战,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绝境,谁也不想让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果实功亏一篑。

就在会场的氛围越来越紧张时,突然站起一人喝道:“我去!”这个声音底气十足,单是听他的声音就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大家纷纷转头看过去,这位主动请缨的将领就是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他接下来的话语更让人感动:六纵与其他兄弟部队相比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主力部队还在,革命胜利果实就在!

王近山的话慷慨激昂,听得大家士气高涨,刘邓两位将领激动得站了起来,他们相信王近山有打败敌人的能力,更何况他们还有战术上的安排,他们对王近山表示出全力支持。之后王近山带着六纵整装待发,他们在等敌人主动送上门来,不是他们轻敌,而是敌人的战术实在是破绽百出,这都是国民党将领陈诚、刘峙的“功劳”。

蒋介石这次派出重兵,是由刘峙、陈诚、白崇禧三人负责,其中刘峙和陈诚是他的嫡系部队,这两人在指挥作战方面能力欠缺,但好在足够忠心,为了保证这次出战胜利,他又加上了白崇禧这个“外人”,就是想让白崇禧帮着出谋划策。蒋介石安排得看似完美,有主帅、有军师,只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了家门,刘峙就开始自作主张。

当时按照白崇禧的战术,30万大军以钳形态势围攻菏泽,这种包抄战术对于刚刚打完硬仗的刘邓大军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按照白崇禧的战术实施,后来谁胜谁败还真不敢确定,但是陈诚却对这个作战计划持反对意见。陈诚认为刘邓大军擅长打游击战,这种包抄战术分散兵力,不如集中兵力一点点向前推进,不给刘邓大军分割的机会。

白崇禧的战术是多点开花,有较强的机动性,互攻、互援都有动机作战的余地,无论在哪一处与刘邓大军交火,都会及时进行围攻,而陈诚战术则只是凭借兵力优势与刘邓大军硬抗,想以碾压的势态逼近菏泽。这种战术实际上是破绽百出,用刘帅的话来讲,就是方便逐个击破,给刘邓大军足够的缓冲余地,“刚好让人吃得好、吃得饱”。

就在王近山守株待兔时,又传来了好消息,本以为要面对敌将赵锡田的整编三师和47师两股兵力,结果赵锡田夸下海口要在半个月内将刘邓大军赶回太行山,刘峙听到后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赵锡田完全可以独挡一面。于是本应该攻打菏泽的两支敌军变成了一支,这是给刘邓二帅的意外惊喜,他们只要等着赵锡田进入“口袋”就行了。

赵锡田之所以敢夸下海口,主要就是占着装备精良的优势,只是天公不作美,赵锡田刚进入包围圈后天降大雨,他们的精良装备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寸步难行,只有等着挨打的份儿。这时王近山见时机已到,打响了进攻的枪声,我军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歼灭了整编三师,赵锡田也被俘,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完美收官,用时仅有半天的时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