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白,这个“第一”,指的是在《三国演义》中, 第一位出场的谋士。 在三国的各个政治集团中,每个集团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人才,不同阵营的文臣在战场之外施展谋略,精彩迭出,这批文臣在三国中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谋士。 李儒是众多谋士中率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心的一位,他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个出现的政治势力——董卓集团的王牌谋士。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明白,董卓集团是没有谋士的(正史)!这位李儒,纯粹是小说家罗贯中写着写着,发现不对。 董卓大军阀,成立军政府,手下除了一票糙汉子之外,居然没有一位谋士!那怎么行? 咱现给他写一位!
李儒,生卒年不详,字文优,又名李孝儒。正史中是汉少帝时的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 (汉少帝)。 关于李儒的篇幅只在《三国演义》里出现,《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只有简单提到。 《魏书》记载,吕布刺杀董卓,卓将李儒等人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并没有在董卓败亡时被杀,董卓死后几个月,西凉军首领李傕杀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书均无记载。 李儒官居博士、兼弘农王郎中令,应该只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儒臣。这个弘农王郎中令,不是现任皇帝的郎中令,郎中令是皇帝身边的顾问与护卫的负责人,位在九卿,秩二千石,是很高的地位,而弘农王郎中令只不过是刘辩被废为诸侯王后,身边的侍卫长罢了。 在正史之中,董卓进京、招降吕布、劝弃貂蝉、主张毒帝、焚城千里等等均与李儒没有关系,尤其是毒杀少帝刘辩,明确记载为“使郎中令李儒献上毒药”,也就是说李儒其实并不是董卓的谋士,只不过是被指使杀掉皇帝的替罪羊。 当然这个人的人性很一般,在面对朝廷新兴势力董卓集团时,他二话不说,投入了董卓大大的怀抱。 这样简单的记载,再加上不怎么样的人性,在小说家罗贯中看来,太适合用来再创作了。 于是,我们就在《三国演义》看到了这位,集各种缺德于一身的“小毒士”。
李儒一上场就是舞台的中心。当时何进召外兵进京诛杀十常侍,“常有不臣之心”的西凉刺史董卓立即带兵出发。 身为董卓女婿(罗贯中为了给董卓一位铁杆粉丝,干脆将他俩之间编成了翁婿关系。)的李儒一出场,就为董卓摆平了重要的“名分”问题:“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董卓对李儒的建议“大喜”,上表表示要为社稷“请除让等”,同时大军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 最终董卓顺利进京,一如所愿掌握了朝廷大权。 当时的朝堂不是董卓一个人说的算,并州丁原是反对派之一。丁原除了倚仗并州军外,最主要的是有“九原虓虎”吕布在其帐下效命。李儒此时站出来说了一句”欲取天下,何惜一马“,靠着赤兔马和无数金银,将没有立场的吕布给拐到董卓这一方来了。 接着,董卓集团走的每一步,都由李儒负责出谋划策:立新君、杀少帝,看穿曹操的献刀计,杀袁绍叔叔袁隗。 当董卓抵抗十八路诸侯失利后,他又献计迁都,为解决钱粮问题,他建议“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关”,对于袁绍等十八路诸侯在京门下,是“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
接着,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
在《三国演义》里,李儒就随着董卓的死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容的被罗贯中给写死了。
后来,在一些关于三国的影视剧中,但凡有事需要决策,董卓总是先咨询李儒的意见。高导的《新三国》里更是将李儒演绎成了阴险小人。
其实认真一想就会明白,李儒就是董卓,董卓也就是李儒!为了将董卓描写的粗鄙且无大智慧,小说家罗贯中只能将他身上的所有闪光点,全部摘出来,加上一些夸张的描写,创造出了一位新的人物,而他,就是李儒。
请和我一起看《新三国》,原创不易,喜欢就关注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