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里面,除了制度原因外,秦国富强的秘密还来自于两项巨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两大水利工程把四川和关中变成了千里沃野,为秦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口和粮食。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水利不但是关乎生计的农业技术,更是文明能否强盛和壮大的基础性工程。大禹因为治水有方而建立夏朝,开启了中华文明,秦国因为善修水利而统一六国。 到了现代,水利工程仍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是人类对抗旱涝灾害的最有力武器。如今,我们已经见惯了三峡等超大型水利设施,享受着基建狂魔征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仅仅在几十年前,我们仍然不得不像愚公移山一样,依靠肩挑手提来挖出长长的水渠,把远方的河水引入我们的良田。红旗渠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民用双手移开阻碍自己的大山,实现了愚公的梦想。 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河南经过数千年的开发,森林植被早就消失殆尽,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就是普遍性的缺水。河南西部的林县更是个极度缺水的地区,背靠着太行山脉,却很少有河流可供灌溉。 1954年,26岁的杨贵出任林县的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主要难题,仍然是该县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粮食收成连填饱肚子都不够,群众的生活极度贫困。

杨贵前几年主持了一些基建和水利项目,使林县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化气息,但缺水的老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关键还在于附近没有充足的水源,地下水更是指望不上。 为此,杨贵专门对周边县市进行了考察,最后相中了太行山另一头的山西漳河。漳河属于海河水系,水量丰富,不仅足够沿途各地的灌溉使用,还给卫河带去充沛的河水。 经过上级批准,杨贵决定引漳入林县,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可是,这项工程的困难跟当年愚公是一样的,太行山横亘在眼前,不摆平这座大山,一滴漳河水也流不到林县。

想要把水引过来,其实就是挖一条人工河出来。平地上挖河好办,遇到山头的话,能炸掉的就炸掉,炸不掉的就打个洞。经过勘查和计算,从漳河到林县沿途有一千多个山头,而愚公家门口只有两座山,可见林县群众面对的困难比愚公大多了。 杨贵没有气馁,组织全县群众深入宣传这项工程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他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群众们深知红旗渠对于自己和子孙后代们的意义,纷纷请缨参加修渠工程。 群众们知道县里面经费紧张,便自带干粮和工具,无偿为工程做贡献。孩子们也积极捡柳条、编箩筐,给大人们做好后勤和辅助工作。这真是全县齐上阵,男女老幼皆出力。

从1960年开始,这条名为红旗渠的引漳入林工程全面展开。起初杨贵和大家计划100天完成,可没想到施工中的困难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最后完成是在将近十年之后。 林县是个贫困县,能够组织的人力物力都较为有限。县里面到处向人求援,收集人家工程用剩下的物资,哪怕是废铁也放不过,拉回来打造修补工具。最幸运的一次要到了500吨炸药,一下子就解决了炸药紧缺的难题。 在这九年多的时间里,林县的青年长成了壮年、壮年熬成了老年、儿童也变成了青年。一代接一代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红旗渠缓慢而又坚决地向前延伸着。

1969年,红旗渠全面贯通,当丰沛的漳河水沿着红旗渠涌进林县县境的那一刻,林县人沸腾了,他们这么多年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子子孙孙都不用再为吃水浇地而烦恼。 据统计,红旗渠总干渠的长度达70.6公里,分渠遍布全县每个乡镇。从漳河取水口开始,沿途总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出211个隧洞,还架设151座渡槽,修建各类建筑物12000多座。

红旗渠总的土石方量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按修一堵2米高、3米宽的墙来计算,可以从哈尔滨修到广州,是一道不折不扣的新时代长城,世界奇迹。 红旗渠不但解决了制约林县农业发展的灌溉问题,还成为那个时代人定胜天的象征。在几乎没有机械化施工设备的年代,林县人靠着肩挑手挖,修出一道人工的天河,也是生命源泉。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向现在的人们展示着当年的这种顽强精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