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观世界各国,只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声,我们还很年轻,上下也就五千年而已,如果要从中原大地上出现人类时算起,那这个时间将会被延长数十倍。 恢弘的华夏历史,犹如一张美丽的画卷,美到窒息,其中散发的美妙气息更足以令每个中国人感到惬意和自豪。 我们将眼光放大,纵观全球,世界上虽有四大文明古国,但除却我们的文明连续未曾断层外,其它三大文明的延续都被中断了。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是我们独具创造的强大文明的吸纳能力,第二是有着相对固定的地理范围。 其中第一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方块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现在几乎可以无障碍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这点也是其他几个古文明所望其项背的。 文字,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几千年来,我们也有着很多传统文化,基于汉字一字一音独特艺术形式的对联也是其中之一,对联蕴含的文化很是浓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现在很多人的眼中,对联是很高雅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至少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人,是吃不下这口饭的。

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对联倒算不上太难,毕竟他们身处在诗词的世界中,即便是寺院中的尼姑与和尚,也能对上一对。 在宋朝时期,就有一位小尼姑出了一副自鸣得意的上联,清水劈开双玉峡,只是她没有想到一位和尚思考后却对出了一个令她羞涩的下联。 清水劈开双玉峡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句话想必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喧嚣的闹市,总会让人麻木,田间的幽静,倒能让人心旷神怡。 只是在拼搏的年纪里,谁又能选择安逸?

生活就像一个无形且有力的大手,推着我们每个人向前,即便前方一路荆棘,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毕竟没有人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岿然不动,生活,总要先活下去。 相比较现代人的焦虑而言,古人似乎多了一些恬淡,活得也更加潇洒一些,实在生活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削去一头青丝,与青灯为伴。 不像现在这般,想当个尼姑或者和尚都难如登天,还得硬件达标才行,有些寺院甚至明确要求想出家,得先有本科以上学历…… 对于古人来说,修行修得是心,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修行修得又是什么?

在宋朝时期,寺庙倒也是一处非常吸引人的去处,甚至在都城汴京就有着不少寺院,其中最著名的自然要数大相国寺了。 宋朝统治者对待佛教的开明政策,自然惹得不少人拜入佛门,尤其是那些处在深山中的寺院,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当然,古代的和尚尼姑也不是只念佛经就行,他们也颇有文学造诣,有一位小尼姑就时常因为自己的文采而骄傲不已。 有一次她看到两山之间的一道清泉,便有感而发,张口说出了一个上联:

清水劈开双玉峡。 这上联确实很有文采,将山间的清泉形容成了一把巨斧,劈开了山峰,形成了相对的两块山峡,而原本柔弱的水,在这一刻彷佛有了力量。 仙洞飞出两白龙 小尼姑的这一上联传开之后,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赞美,毕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小尼姑能做出如此恢弘大气的上联,确实很不容易。 既然有了上联,自然要对出下联,为了能对的上这副上联,不少文人墨客都给出了自己的下联,不过对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位和尚的下联。

和尚给出的下联是: 仙洞飞出两白龙。 不得不说,这个下联无论在字面上,还是意思上都可以称得上是绝佳的下联。 先看字面: “清水”和“仙洞”是山间的自然景观,“劈开”和“飞出”是两个非常有力量的动词,“双”和“两”是两个数量词,“玉峡”和“白龙”代表的是则是两种非同一般的事物。 再看意思: 在山涧之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窟,佛家之人便将其称之为仙洞,而在山洞的周围通常会有曲曲折折蜿蜒的山脉,在雾气的笼罩之下,从远处看就好似白龙一般。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山和水都有了灵性,这副对联着实诠释了大自然神奇的美景,只是令人无语的是,小尼姑听到这一下联后,竟然羞涩了。 不过我想,想歪的小伙伴们肯定不止小尼姑一个人,想多的,应该要面壁思过,怎么就辜负了脑海中的美景? 语出苏轼名篇佳作 其实,这副对联并不是凭空而来,无论上联还是下联,都出自苏轼的名篇佳作《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原诗句是这样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之后,游历庐山时留下的佳作,苏轼一生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每到一处便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好似我们去旅游时在朋友圈中发表打卡美景图那般。 只是我们相机里的美景,终究无法与苏轼的打卡诗句相提并论,毕竟苏轼在当时是顶级大文豪,每出佳作,必定会引起一片叫好。 所以当时的小尼姑能听闻到苏轼的名篇倒也不足为奇,只是让她想不到的是和尚竟然也听过,顺带着也改了一下原本的诗句,对上了自己出的上联,以至于遐想翩翩。

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一经重复来说,也会产生别样的意思,甚至有些很正常的物品,也会让人产生误会。 那么究竟是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还是浮躁的社会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我想是时候好好思考一番了。 参考资料:《苏轼诗词全集》、《中国楹联大全》等。 (图网,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