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面相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与人为善,好相处。 其实在古代,人们除了通过一个人的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秉性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别的部位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勤劳。

因为古代社会是以父系为主,对于女性的要求非常苛刻。 久而久之,民间就诞生出了:“女人手指短,不缺吃和穿”,这样一句评判女子是否勤劳的俗语,而这样一句俗语,也作为古代民间社会娶妻的重要依据。

这句俗语来源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那到底是哪根手指是评判女人不缺吃和穿的依据呢?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要从周朝说起。 大家都知道,在周文王没有请姜子牙出山之前,姜子牙是以在市井街头给人家算命为生,算命无非就是看手相还有面相,这也是算命先生的谋生之道。

那一般会在市井街头找人算命的都是谁呢?肯定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子,这些人算命大多是以求姻缘为主,而怎么样得到一份好的姻缘就是他们算命的最终目的。 这些女孩,出生平民,在家经常劳作,手指肯定不会像高门大户的小姐一样,十指不沾阳春水,手如凝脂。 她们的手指因为经年的劳作而变得粗壮无比,十分粗糙,肯定不是纤纤玉手,所以人们在观感上看到的就是又粗又壮的手指。

而算命先生为了迎合这些人的喜好,只好给来算命的这些女子说:“看你的手相,这是有福之相,以后肯定是不愁吃不愁穿的”。 那些女子听了十分高兴,就这样开开心心回家了。 有没有日后日子过得不好的,来找算命先生的麻烦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为何会这样说?大家可以想一下,其实那些手指比较粗壮的女子肯定不是先天粗壮的,这其中肯定有绝大部分是后天劳作带来的。

一个经常劳作的人,手指不粗糙才奇怪。那这些勤劳的女子嫁的肯定就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肯定不能像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一样有人伺候。 勤劳的她们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肯定是吃得饱,穿得暖的,所以自然不会有人去找算命先生的麻烦了。就这样,岁月更迭,时代变换,人们也慢慢将这句俗语留下来了。 那到底是哪根手指成为评判女子不愁吃穿的依据呢?其实极大可能这里指的不是手指,而是女性的整个手部面相。

经年干农活的女子,手掌处和手指关节处,肯定有很多老茧,这些老茧坚硬又厚实,所以才会让女子的手显得粗壮,如果是从来不做农活的手肯定是非常嫩滑,稍微做点农活就受不了。 相传,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大美人,虽然手指纤细,可她照样也是不愁吃喝的。这个人大家都认识,那就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

西施和吴王夫差一开始的相识相遇虽然是布满算计的,但是西施在和吴王相处的过程中也渐渐爱上了吴王夫差。 如果不是夫差骄傲自大,也不会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血恨的故事了。但是西施在夫差死之后,又和范大夫再续前缘,一起游玩天下了。

虽然史料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但是西施作为享誉古今的大美人,一生也是没有为此担心过的,这也是,女人手指短,不愁吃和喝的反面典型代表了,所以凡事应该辩证看待。 民间女子不愁吃喝,是因为其勤劳,她们靠自己的双手经营自己的小家,努力奋斗,让自己吃穿不愁。 而四大美人西施则是靠自己的美貌,搏得君主的喜欢,从此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或许这种生活并不是西施想要的,但是在当时的那种王系社会里,以君主为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西施压根没有选择的余地。 还好,后面她能够和范大夫一起寄情山水,到处游玩,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范大夫为官多年,肯定是小有积蓄,反正西施跟着他肯定不会过什么苦日子。 那这句“女人手指短,不缺吃和穿”,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负责任地讲,这个俗语肯定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

其实这句俗语就是当时社会发展流传下来的一句热门语言,这就类似于今天的网络流行语,完全就是人们一时兴起,口口相传,慢慢留传下来的。 但是俗语的意思更多的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时至今时今日,这句俗语还能够存在,肯定是有她存在的道理的。古往今来,努力奋斗,勤恳劳动一直都是社会的标签。

可能当时算命先生也是想要告诫那些女子,要一直坚持劳动,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日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回归当下,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女孩子也可以成为家里面的顶梁柱,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创立家业。比起古代的女孩子要依附与父亲和丈夫,儿子生活,现在对于女生的包容性还是比较强的。 大家的选择面也更广,只要有能力,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所以说更多的女性走出了家庭,步入了职场,她们也一直在努力生活,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这就是当代社会女孩子和古代社会女孩子的不同之处。 所以,大家应该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也要树立良好的认知观念,只要努力奋斗,其实一切都是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的。 只要不断努力奋斗,拼搏,终将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当然了,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这些流传下来的俗语和谚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提取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才是传承的本质所在。 要取缔落后的思想,往其中注入符合新时代特色的思想,让这些俗语更好地融入社会,以指引大家更好地向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