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康熙王朝》剧中的姚启圣经过周培公的举荐获得了升职和平定台湾的机会。但是姚启圣是有才能但是为人古板、脾气臭,甚至连康熙的面子都不给。否则不会再被启用前,官越做越小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把清朝的所有品级都做了一遍。甚至屡屡自持才华抗上,连顺治都想杀他。所以这是姚启圣在立功后不想当官功成身退的第一点原因。第二点原因是他是汉人,平定台湾后手握20多万雄兵。如果还不收敛会不会被满族大臣和八旗将领普赖等人进谗言进而被发配边疆?这个不是不可能,同样立下灭察哈尔平定王辅臣的汉人大将就是前车之鉴啊。第三点原因也是因为姚启圣的功劳和人品让康熙赏赐也很为难,就像康熙说的:朕想赏你都不知道赏些什么。皇上都提示你为难了,你还不识趣的退隐有好果子吃吗?

剧中姚启圣能够担任平台重任的历史背景 当康熙来到盛京祭拜昭陵的时候想启用周培公,但是周培公重病不起不久于人世。所以当康熙要他推荐一个人的时候,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他们之家的对话能说明姚启圣明显的职场缺点: “皇上有一个叫姚启圣的”,“姚启圣,朕没听说过这个人”,“他是默默无名,如果他也能名满天下的话只怕活不到今天了。皇上,他也是个汉人”

改天朝会的时候,通过三眼索相的索额图的履历介绍康熙和众位朝臣才了解到这位姚启圣的脾气秉性以及官场缺陷是相当的差。姚启圣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步步贬官,到康熙五年成为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基本上把清朝的所有品级都做了一遍。虽然他的官声和能力还不错,但是并不适合在官场混。如果再立下大功,也许这就是周培公说的那样“如果他也能名满天下的话只怕活不到今天了”。用索额图的话说就是: “此人自持才华出众,屡屡抗上,有悖官场法规。先帝爷顺治都想杀他而未杀降旨永不录用” 最后姚启圣也是在被康熙磨性子之后才让他到福建任职的。 姚启圣获胜后功成身退的原因 第一、 首先姚启圣自知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一展所学,在平定台湾的过程中得罪过无数的朝廷的重臣:索额图、明珠等大员以及普赖等满族八旗的将官。如果自己不功成身退这些满人不会放过自己的,至少积毁销骨的谣言就让自己难以招架。 姚启圣给人的印象就是好斗,按照明珠和索额图的话说就是:见谁给谁斗,把索额图、明珠、普赖八旗将官都斗个遍。等满八旗都撤出福建后,姚启圣又因为平台方略和施琅和李光地斗。这样的人即使留下做官也会和启用前一样因为自己的脾气一步步的被贬官。索性辞官避世养老罢了,这样还能捞上个空头爵位和俸禄。

第二、 因为姚启圣自身的脾气秉性不符合官场规则。不但如此,还屡屡抗上。如今他立下大功,如果不隐退的话就得在京城入朝为官。他上边是谁?那是皇上啊,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这臭脾气在顺治在位的时候,还没常常在皇上身边都差点逼得顺治想杀他。最后决定永不录用他。

如果他常在康熙身边做事,迟早把小命整丢了。就像康熙在辞别的时候说的: “朕想赏你都不知道赏些什么……朕在心里已经将你杀了一千次……在朕的心里,你早就死了……但是朕还是赏了你,想起这些朕还有些佩服自己个儿的” 对这样一个功臣,康熙却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康熙对他的臭脾气的忍无可忍。还是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为好。否则迟早把小命搭上。

第三、就是周培公的前车之鉴 周培公也是汉人,在立下大功后还不是被满人逼迫将即将到手的灭吴三桂的机会让给了图海未尽全功。而自己还被调到了盛京监视起来,满人唯恐他变成第二个吴三桂。而姚启圣比周培公的脾气臭多了,得罪的满人重臣和八旗将领更多;况且真正手握20万绿营汉军不是更容易被猜忌吗?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下场呢?所以走为上。 姚启圣比周培公幸运,他姚启圣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彻底平定了台湾。这比周培公的未尽全功可幸运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周培公的前车之鉴还不走等什么?

小结: 综上所述,姚启圣知道自己不溶于满人重臣和将佐、不溶于康熙皇上,再加上汉人的身份和周培公的前车之鉴还是功成身退算了。最后还捞了个西湖侯,有山有水能看书、能钓鱼还有上千本的珍贵书籍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