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老龄化叠加低生育率的人口趋势下,我国应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如何推进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建设?
在6月20日召开的2024陆家嘴论坛“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主题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有助于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
养老金储备不足是养老供需主要矛盾
人口老龄化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施罗德集团中国事务主席吴思田(Sebastian WOOD)表示,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重大经济挑战。在未来30年,中国将见证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球其他地区。
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今井诚司(Seiji IMAI)也指出:“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这在全球都是如此,特别是现今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值得引起关注。在中国,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15%以上,使得中国也成为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已经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三个支柱很不平衡。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过4900万个,遗憾的是账户空转率约7成。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认为,不仅第三支柱是短板,第二支柱也有弱项,目前企业年金覆盖率还比较低,必须尽早采取行动,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
从供需两个方面来看,蔡希良指出,“需求方面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实际是不高的。国际组织有一个养老金替代率55%的指标,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养老金替代率低,就导致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在养老供给方面,蔡希良认为主要有几个问题:一是养老服务的供给不充分、不平衡。比如养老设施供给错配,去年北京市养老机构总体入住率只有38%,比较低。供给错配是主要的原因,2/3以上的养老机构在郊区,但是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区。
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居家长期照护、助残、助医等需求较大的适老化供给严重短缺。此外,医养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只养老不医护’,但是医疗机构‘只治病不养老’,老年人难以同时获得生活照料和医疗养护。在供需矛盾当中,主要矛盾还是养老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指出,当前银行业在养老金融方面已经破题,与实际服务需求相比,在进一步丰富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方面,还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
“一是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相对慢一些,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担保等难题。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但是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三是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家合力打造完善服务生态,将难点变成亮点。”谷澍表示。
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
发展银发经济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的一环,也是我国金融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蔡希良表示,党中央部署“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就是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发展养老金融应该要把握好这个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科学规划,为老年生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以及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
另一方面,蔡希良建议,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研究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适度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税优额度,同时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无差别征收3%的个税,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
同时,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高效互动,为提升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养老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效率比较低,怎么解决这个难题?蔡希良认为,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协同,来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所带来的难题。
MSCI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亚太区业务部总裁长泽和哉(Kazuya NAGASAWA)表示,银发经济的基础是养老金体系,意味着政府和养老金体系合作,要尽可能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银发经济的投资必须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投资,这是为什么保险公司、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可以提供帮助的原因,这不仅涉及金融资产,还要考虑到养老金和家庭的支持。
吴思田建议,将国际资产纳入中国养老金投资组合,因为中国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增长将远超其资本市场的增长。此外,全球多元化投资可以为中国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资组合带来重大的收益。随着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和“双循环”政策,确保老年人的财务稳定之外,还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将会变得更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建议:“长期护理险(简称‘长护险’)应当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全民覆盖,推向全国。中国从2016年开始长护险试点,在规制和规范上还不统一,在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上也各有差异,今天急需顶层设计,既要有立法又要有规制。”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赵永刚表示,养老金融既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设施,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支撑力量,保险业应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践行建设金融强国的使命。在负债端养老保险产品创新、资产端养老金管理和服务端养老服务供给上融合发力,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增辉添彩。
谷澍建议,银行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融资服务供给方面,做好“三个融合”。把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好,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和上下游链条企业培育优势主体,拉长做深金融服务链条;把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融合好,多维度、多层次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把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的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的评估融合好,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养老产业倾斜。
二是养老金融服务供给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好城乡联动,全力保证养老服务的延续性和获得感。
三是要提升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网点在县域城乡结合部的布局力度,特别是要融合好新市民、务工人群养老金融的服务需求。
四是共建金融服务生态,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增强养老服务方面全社会的联动合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