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本文由麻辣读史原创创作,欢迎转载分享 一提起春秋战国,就必然会想到诸子百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极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除我们如今熟悉的四大,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个学派都试国将自己的学术观念用于治国平天下,而他们通过的途径就是四方游说君主,希望君主采纳他们的主张,能在本国内实行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改革和变,以国富国强。 既然是变法就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或者改革措施不符合实际,没有彻底实行下去,再或者就是变法支持者君主的犹豫不决,导致改革没有坚实的后盾,强有力的保障等等一系列原因。当然了,在这些变法中最成功的无疑就是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这其实也是要归功于商鞅变法前十足的准备,以及对秦孝公的考量。
魏王不识人才 在什么都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商鞅还在魏国跟着自己的老师公叔座当一名小小的中庶子,过着悠闲的日子。他的老师临终前向魏王举荐商鞅,说商鞅虽然年纪小但是能力非凡,可以委以重任。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了他不然日后定会成为魏国的祸患。可惜魏国没有听取公叔座的意见,觉得他夸大其词。
而商鞅这边也没有多大反应,他并非像其他人一样,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自己本身也在思考自己要跟随的君主是一个什么样的,是不是值得他卖命呢?而在此时,秦孝公为了能够恢复秦穆公时辉煌,广发《求贤令》。而商鞅就是在这篇《求贤令》里看到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和招贤纳士的诚意。但是漂亮的话大家都会说,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品性和行动。于是商鞅来到了秦国,打算进一步考察秦孝公是否真的决心变法图强,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选对了人。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初见商鞅 商鞅和秦孝公的会面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人才市场招聘,面试官和面试者是双向选择,双方是平等的。我们知道商鞅是法家的代表,然而和秦孝公的第一次会面,商鞅没有直接表明自家的主张,而是和他大谈特谈起了尧舜两帝的治国之法,秦孝公这边一边听一边打瞌睡,就像是上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高谈阔论,我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讲得越激动我睡得越香。事后,秦孝公特别气愤的向推荐官景监抱怨,这人是个大骗子,怎么能用呢?
秦孝公再会商鞅 过了几天,商鞅又一次见到秦孝公,这次商鞅讲得还是禹,汤,文,武几位仁君的王道治国之法。虽然商鞅把王道讲的头头是道,但是这和其它的游方学子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秦孝公眼里不过是些迂腐陈旧之谈,不足以救秦国。这显然也不对秦孝公的胃口,即便如此,秦孝公虽然对极力推荐商鞅的景监略有微词还是拿出了一国之主的气度对商鞅十分友好,没有怪罪商鞅似乎只有平庸之才。
合作关系达成 经过两次的较量,商鞅也看出来了秦孝公是个值得信赖的君主。所以商鞅也不装了,最后一次求见秦孝公,把自己的雄才伟略都全盘托出,帝道不行,王道不用,便取霸道。这番话正中秦孝公的下怀,秦孝公一直都觉得秦国如今积贫积弱,需要下一剂猛药才可以,仁君王道此等太平政策不适合如今的秦国。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改变秦国的现状。而这正好和商鞅所提出的霸道不谋而合。这次,他们两个谈得非常投机,连续好几天不眠不休,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经过这三次会面,两个人都了解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结成合作伙伴,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如此,这结果自然也是好的。而后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和未来走向,变成东方六国所忌惮的虎狼之国,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