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通辽,有一位今年67岁的退休教师华维光,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2012年至今,他一直用镜头记录科尔沁沙地“绿进沙退”的过程。

摄影爱好者 华维光:治沙人两手搬着红刺榆,它们都是从育苗的时候就带着营养包来,有无纺布可以降解的。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总面积8000多万亩,涉及3个盟市16个旗县区。过去,这里由于人为因素和大风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沙化严重,经常遭遇沙尘暴的袭击。

摄影爱好者 华维光:科尔沁沙地那时候没有治理的时候,每年的沙尘暴都很大,风也很大。连一个喜鹊窝都摇摇欲坠,它也没有了家。你想,也没有树了,它没有建家的地方了,不像现在,你看现在我们项目区里的树,到处都能看到喜鹊搭的窝。

面对茫茫沙地,通辽市依托“三北”工程,开展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一代代治沙人顶烈日、战风沙,在重度沙化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设置沙障、建设锁边林带林网。

摄影爱好者 华维光:很少能看到植树人的表情。头巾、帽子、手套、风镜、口罩,五件套,这是他们必备的,避免这个沙子灌到自己的耳朵里,避免这沙子吹到嘴里边去。那天的地表温度38摄氏度,非常热。有个60多岁的老人,汗顺着后脑,从那个草帽里流下来了。 妇女们这些“半边天”,樟子松那一个苗就50斤,两个苗一手提一个,那就是100斤。因为有很多地方是车也进不去,必须人工把这个苗运到里边去。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建成了一道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平均13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挡着科尔沁沙地的扩散。

摄影爱好者 华维光:不光我自己热爱家乡,热爱每一棵树,我知道它的不容易,我更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知道,我们过去这些人都做了些什么,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做拍摄十几年了,在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准备再关注十年,一直到“三北”工程结束。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