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在江苏省南通平潮中学读书时,就喜欢到阅览室阅读《新民晚报》,欣赏林放、冯英子等人的评论、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为此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我的作文在班级名列前茅。

按照我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是不成问题的。想不到1964年我参加高考时,得了疟疾发高烧,考试时昏昏沉沉,没有考好,结果榜上无名。回到农村,我被公社安排做记录,写材料,我身在曹营心在汉,老是惦念如何复考。第二年的四五月后,我向公社打报告要求参加高考,因当时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必须由街道、公社出具同意证明,公社书记表态说:“你要向青年模范董加耕、邢燕子学习,安心扎根农村干革命。”后来我对公社书记死缠硬磨,他才勉强同意,但要求我写承诺书,我只好按照要求写了并且签字按手印,内容是:如考不上大学,安心在家乡务农干革命,以后不再报名参加高考。这是承诺,也是赌注。我想读大学,只有唯一的这次高考机会,真是背水一战。

我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认真复习功课。当时高考的政治和作文都离不开时事,我在农村订不起报纸,也借不到,为此,我每隔三天总是步行四五里路到平潮镇一位在商店工作的同学那儿借阅《新民晚报》,认真阅览时政要闻和文学作品。《新民晚报》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使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修养,也给我带来了心理上的充实和愉悦。有的文章我很欣赏,要读上几遍,甚至摘录。《新民晚报》在我的困境中陪伴着我,给我帮助、启迪、指导、鼓舞,真令人难忘!

1965年的夏季,我报名高考复考,成败在此一举。我沉着应战,充分发挥,政治和作文由于阅读了《新民晚报》,对时事方面了如指掌,写作方面心中有底蕴,思路敏捷,下笔轻快,考得很顺利、满意。

期盼的日子终于来到,8月中旬我收到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到了北大我才知道,我高考的政治、作文是高分,我是国政系录取的唯一的往届考生,老师们赞扬我,同学们祝贺我。

我永远忘不了《新民晚报》对我的帮助、启迪,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上世纪70年代走上工作岗位直至退休后,我一直订阅《新民晚报》,阅读晚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年轻时奠定了文学基础,我后来成为业余作家,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被评为2014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我圆了北大梦、文学梦,这与《新民晚报》的滋润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感谢《新民晚报》!(于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