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总是充斥着假造圣旨或伪传圣旨的情节,好像皇帝的权威经常受到这种挑衅。尤其像几年前火热的清宫剧,雍正皇帝曾被怀疑改动圣旨才能当上皇帝。说他把十四改成四,因而夺得皇位。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圣旨是可以轻易伪造的吗?圣旨通常是古代中国社会权力最高者——皇帝发布的命令或言论,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首先说雍正皇帝改圣旨的传闻,这其实不太可信。古代的文字繁复多样,各朝代所用文字也不同。

清朝使用的是满文,不同于汉语。满文不易修改,生疏的人看起来会像天书一般。汉语是普遍使用的语言,但与现代不同,当时是繁体。尽管对现代人来说繁体有难度,但对古人而言并不困难。但要修改却很难。十四和四或许在现代易改,但在古代几乎不可能。古人注重礼仪,对皇权尊崇有加,传位时也可能在称谓上添加“皇”字,像“传位皇十四子”,这又怎么修改?

接下来那些伪造圣旨谋反的情节,几乎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圣旨的材料极为讲究,通常是皇帝最好的东西,圣旨也不例外。据记载,圣旨常用极上等的蚕丝制成,绫锦织工精湛。圣旨的质地各不相同,一品的圣旨轴柄是玉制的,二品是黑犀牛角,三品则是贴金轴,四五品则是黑牛角。即便想谋反,也得尊重这些礼仪,否则易被识破,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圣旨的颜色也不同,明清时代官员的级别越高,颜色越丰富。

圣旨的内容也不一,每个朝代代表五德之一,内容基本由皇帝口述他人代写,开头可能是皇帝亲笔。如果是皇帝亲笔,伪造者需要找了解皇帝的人,像李斯。秦始皇去世后,胡亥与赵高串通将李斯牵连其中,因为李斯了解秦始皇,对伪造诏书了如指掌。但这也受到时代限制,秦朝很多事并未完善。后来的皇帝必然在前任事迹基础上做出改变,加强了伪造圣旨的难度。

到了后来,圣旨有了防伪标志——祥云图案,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此外,重要的是圣旨非常长,宽度33厘米,但长度不一,最短300厘米,最长500厘米,长则增加了伪造难度。这些都增加了仿造圣旨的难度,但或许最难的是突破内心造反的恐惧。 参考资料:《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