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档,一部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我国各大院线上映,获得一众好评。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讲述了当太阳即将毁灭之际,人类出于对生存的渴望而不得不实施将整个巨型地球圈移出太阳系的逃脱计划。这部电影的热映不仅成功地带动了刘慈欣所著《流浪地球》一书的销量,也使得这个才华卓著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我们共同走近刘慈欣,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有趣的聪明大脑才能构想出如此传神的科幻世界。 幸运的60后,时代造就的天才科幻小说家 曾有人采访过刘慈欣,问他怎么会把科幻题材写的如此成功,对此,刘慈欣说:有位美国作家曾对我说,你们作为中国的60后是最幸运的一代人,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代人如你们一样在有生之年能亲眼见证周围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刘慈欣深感认同,在他童年时期社会的状况和如今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社会生活完全是两个版本,因为亲历这样的时代变迁,文化的解禁、开放、交流及融合,无意中造就了刘慈欣这样一位极为成功的科幻天才作家。

1963年6月,刘慈欣出生在一个北京的军人之家,他三岁那一年,因父亲工作调动,他们全家从北京的煤炭设计研究院搬迁到了山西省阳泉市的三矿,父亲从此在矿上工作,母亲则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童年的时光颇为平静,没有太多玩伴的刘慈欣渐渐喜欢上了看书。 一个夏日黄昏,百无聊赖的刘慈欣在家里面翻东西,翻来翻去,竟然在父亲的床底下找出来一个大书箱,这可是父亲的"私藏",刘慈欣看着封面那些外国作家的名字,询问父亲这些都是什么书,自己是否可以拿来阅读。慈爱的父亲摸着儿子的头,告诉刘慈欣:这些都是科学幻想类的小说,大都是外国作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从事的文学创作,可以在家随意翻看。 就这样,刘慈欣整个夏天都以书为伴,完完全全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 他从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开始看起,一本接着一本地看下去,有时候连妈妈喊他上桌吃饭都听不见。其中他最喜欢《太空神曲》、《白鲸》、《地心游记》这几本,由于反复翻阅,书的封面都磨出了白边。成名后的刘慈欣回忆起往事,直言那时的自己"就像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

1970年4月25日,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时年7岁的刘慈欣正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同站在村中的池塘边,痴痴地仰望着深邃的夜空,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星星自漆黑的天空中缓缓划过,心中在刹那间就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新奇和神往。 当天夜里,躺在被子里的刘慈欣脑中没有半刻是宁静的,他担心那颗人造卫星会不会在穿越行星群的时候不小心撞上别的星体,也想象着这颗人造卫星会在地球之外的空间中怎样运行。 那样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夜晚成为了开启刘慈欣科幻世界的钥匙。 15岁的少年的科幻初稿屡屡被拒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慈欣接触到的科幻类书籍越来越多,他从科普书籍中知道了行星是不会被人造卫星撞上的,也知道了星体之间的距离。他的头脑中无数次地想象着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过太空时的样子,也能想象着广袤的星系中那令人战栗的黑暗和遥远,他能构思太空中物体的远近、大小,想象着触摸它们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渐渐地,对科学、太空、行星、星系、银河产生痴迷的刘慈欣开始大胆地尝试一次科幻创作。

1978年至1981年期间,初中生刘慈欣在学习之余,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科幻创作中。他15岁那年,刘慈欣买了一个巨大的信封,将自己的手稿小心翼翼地装进去,然后用胶水封住了信封口并重重地按压了好几次,然后满怀希望地把它寄到一家出版社。一周之后,邮递员送来了退稿,刘慈欣稍感难过,不过,他总觉得一家不行可以再换一家投稿,他对自己倾注了心血的手稿还是蛮有信心的。可是每次寄出稿件都是石沉大海,这不免令15岁的少年心生难过。 难过归难过,刘慈欣觉得自己的稿子可能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后的岁月里,刘慈欣没有气馁,为了积累素材,激发灵感,他阅读了更多的科幻文学作品,尽管阅读这些书籍和学校升学考试的内容并不相关,也直接占用了很多本该用于复习功课的时间,凭着对科幻的痴迷和爱好,刘慈欣坚定地在创作科幻文学的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1985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的刘慈欣被国家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工作之余,刘慈欣最大的爱好依然是创作科幻题材的小说。毕业后的十年,刘慈欣在这个散漫的小镇里结婚、恋爱、生子,平淡的日子因为拥有不平凡的内心追求,刘慈欣过得异常充实。 刘慈欣常常订阅如《科学美国人》等科普杂志,从中汲取科技元素和流行的题材,为了准确的描述创作主题的细节、数据,他情愿坐着绿皮硬座火车去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常言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刘慈欣的收获尽管一时间看不出来,但是却在若干年之后达到了井喷的态势。 从短篇到长篇,作家刘慈欣终获成功

1999年,刘慈欣的几个短篇作品陆续得以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2006年,许多读者来信,希望刘慈欣集中精力创作长篇小说,得到鼓励和回应的刘慈欣决定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于是《三体》这个使他载誉无数的长篇小说就有了雏形。 2006年5月,在《科幻世界》中连载了半年的《三体》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刘慈欣的作品真正地开始广为流传并受到全球无数读者的追捧和喜欢,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亲自写信给中国政府,希望刘慈欣快点写出下一篇科幻作品。 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刘慈欣《三体》的三部曲悉数出版,为刘慈欣捧回了无数文学奖项。2015年,《三体》获得了雨果奖,有人说,刘慈欣将中国科幻小说带入了"三体纪元"时代。

从刘慈欣初次投稿连连被拒到如今他的作品载誉全球,其间跨度达20多年之久,也不知道那些曾经无情退回刘慈欣稿件的出版社、杂志社会不会后悔不迭。说到底,我们不仅要感谢刘慈欣以自己的精湛文笔令中国的科幻文学盛装启航,还要细细体会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处处警示着人们不要忽视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