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李自成无疑是势力最大的,也是当时很得民心的农民起义军。在当时的老百姓中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从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军队是深得底层民众拥护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如歌谣中所唱,那闯王的百万大军吃什么呢?军饷来自哪里?

“均田免粮”的口号是李自成的谋士李岩提出的,也是起义军的政治纲领,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于当时连年遭受灾荒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和振奋剂。这项政策客观上满足了老百姓对土地的渴望,因此,起义军深得人民拥护。所以,当李自成“一入河南,立即饥民从者数万,声势复振”,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百万人马。

李自成的起义军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粮饷问题的,那就是直接掠夺土豪劣绅的财产。一开始起义军人数也不多,自然也好解决,只要把几个当地土豪的财产充公就可以了,甚至还可以拿出部分财产出来救济灾民。起义军这种“杀富济贫”的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却很是实用,一方面既可以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起义军直接掠夺土豪财主的财产充当军饷,最典型的就是李自成在攻陷洛阳时杀死福王朱常洵,将福王大量财富没收的事件。

“均田免粮”给农民军带来了空前的人气和发展,军队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到了百万之众,但是李自成的军队基本都是流寇战法,所以不太注重根据地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简单依靠掠夺土豪劣绅的财富显然难以满足庞大的军队开支。 面对这种窘境,李自成只得率领大军继续攻打以前未曾打过的地方,加快战争的步伐,继续掠夺土豪财主们的财富,这种方法虽然暂时满足了军队的需求,但是也绝非长久之计。后来起义军首领也认识到了“不纳粮”的问题,于是开始在洛阳等地实行“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的政策。

后来,李自成的大军势如破竹,直接攻陷了北京城,明朝灭亡,大顺政权达到了巅峰。不过盛极而衰,由于长期“不纳粮”,闯王李自成也面临了巨大的问题——百万大军的粮饷问题。本来起义军还希望能够从皇家找出大量财富,暂时解决眼下的军饷问题,安抚人心,等局势稳定了,再从长计议。可惜,崇祯帝也没钱,起义军把国库清理了一遍,所得居然还不到十万两银子,简直还不如一个地方的藩王有钱。

没有办法,李自成只得采取“追赃助饷”的办法,规定官吏:“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所有前明的官吏按照级别上缴银两,如果能够按数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只接受象征性的处罚,如果拿不出银两,那就必须接受处罚。 虽然当时李自成已经安排锦衣卫进行“追赃”,但是毕竟数量有限,而且“追赃”也需要时间,所以当时聚集起来的大军开始骚乱。很多农民军将士开始为非作歹,四处抢掠,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刘宗敏抢走了已经答应投降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闯王军队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使京城百姓大失所望,最终间接导致了大军后来的大败。

可以说,“不纳粮”的口号在一开始是促成了李自成起义军的蓬勃发展,但是后来也是导致起义军覆灭的重要因素。李自成提出的“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的确是迎合了当时老百姓的心愿,但是长此以往的确不利于军队和政权的发展。有多么希望就有多么失望,当民众发现闯王不能兑现“不纳粮”的承诺时,心中的失望就在所难免了,失去了群众力量的李自成,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