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视剧的不断翻拍,包拯这一角色深入人心,顺便还带火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跟他关系最近的是展昭、公孙策,得力的四个助手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而这位嫉恶如仇,断案如神的朝廷命官,却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只要有他在,百姓的冤屈就能得到平反,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戏剧中刻画出来的人物,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人物吗?
其实在历史上包公这个人物,真实存在,他二十八岁中进士,之后做天长县县令、端州知州、御史言官、开封府尹,之后做到了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在官位上包拯可谓是一路高升。而跟影视剧中不同的是,包拯的主要的政绩不是断案而是反腐,并且在形象外表上,包拯长得不仅不黑,还是个标准的白面书生。
如果说包拯的主要政绩是反腐不是断案,那么在影视剧中,所谓的包公案难道是人们编写的故事?首先是最著名的《铡美案》,贫困书生陈世美高中状元后,为了攀上高枝,不仅迎娶了公主还抛弃了老婆秦香莲和孩子,不知情的秦香莲上京寻夫,却遭到了陈世美的追杀,为了活命的秦香莲跑到开封府状告陈世美,查明真相后,包公不顾太后和公主的求情,在公堂之上铡死了当朝驸马爷,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包公真的有权力杀陈世美吗? 答案是没有,先来看第一点,陈世美这个人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从唐朝科举制开始到清朝末年,都没出现过一个陈世美,而所谓的状元驸马爷只在唐朝时出现过一位,所以从时间和人物上来看,他的真实性太低。 第二点,杀陈世美的龙虎狗三把铡刀,其中龙头铡专门斩杀犯死罪的皇家子弟;虎头铡斩的是达官显贵;狗头铡斩的是强盗恶霸,而陈世美就死在虎头铡下。但是在宋朝时期,中原地区还没出现过这个道具,它真正出现的时期是在元朝之后,由游牧民族带到中原来的。所以说《铡美案》是由文学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又是怎么跟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官员,名叫陈熟美,在官场上陈熟美因为铁面无私爱较真,得罪了不少人,为了报复陈熟美人们就将忘恩负义,杀妻弃子等罪名,按到了陈世美的头上,为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们还填上了世人皆知的包拯,时间一长,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还有著名的《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也是假的,相传宋真宗的两个妃子同时怀孕,让宋真宗十分高兴,并且说到“谁生下儿子,谁就能当皇后”,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买通太监,用狸猫换走了李妃生下的儿子,皇帝一看以为李妃是个怪物,就将她赶出了皇宫,而刘妃靠争夺来的儿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后宫站稳了脚跟。仁宗继位后,包拯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并帮仁宗找回了亲生母亲。 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类似的假皇子案件,而包拯只是陪审官员,事情是这样的,宋仁宗继位后,逐渐放了一批宫女,按道理来说这批宫女出宫后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小孩的生小孩,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几年之后,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孩却说自己是皇帝的儿子,并且到处嚷嚷,就是因为他妈之前在宫里当过宫女,此事一出立即引来了皇帝的关注,并派人审理此案件,主审是赵概,副审是包拯。经过查明发现,这个小孩跟皇帝没有一点关系。因此就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狸猫换太子。
要说这包拯一次案子都没侦破过,也不对,因为真正有史可查《牛舌案》就是包公办理的。在包拯还是县令时,有百姓前来告状,说有人割了他家牛的舌头,为了查到真凶,包拯让农夫回去把自己的牛宰了,不出所料第二天就有人前来告状,说有人杀了自己家的牛(在当时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平民百姓不能随意杀害),而这就让包拯找到了割牛舌头的真凶。
包拯主要的政绩虽然不是断案,但他反腐的人员跟断案一样精彩,包拯虽然权力不大,但他却敢于弹劾任何一个人,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即使身居宰相之位,也能被包拯弹劾下来。这样的人虽然招人恨,但却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好皇帝,才让他能生存下来,宋朝发展到宋仁宗时,经历了快一百多年,出现了很多弊病,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百姓日子过的太苦,就会出现农民起义,而包拯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的需求,再加上宋仁宗皇帝的仁德,让他们形成了难得的君臣之礼。
时势造就英雄,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遇到了仁德的皇帝,成就了他一生的美名,也让世人看到了拥有传奇色彩的包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