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视频平台上流传着一些令人惊奇的画面:一些肉类在被切割后,竟然出现了自行"颤动"的现象。例如,一只牛蛙的某部分在盘子里不停地扭动,甚至"跳"出了盘子。还有,一块刚买回家的牛肉,在砧板上切开后,肉块竟然自行跳动,这不禁让人心生恐惧,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寄生虫感染所致。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2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意大利科学家路易·吉伽伐尼在实验中发现,用金属棒触碰刚剥皮的青蛙腿部,腿部会出现收缩抽动。他推断这是生物体内残留的"生物电流"所致。而亚历山大·伏打则认为电流来自外部,他制造了一种装置,证明了路易·吉伽伐尼的观点有误。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科学家们最终确认,刚死亡的青蛙腿部抽动,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外界刺激,如电流或盐类。动物的肌肉神经尚未完全"死亡",肌肉组织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还未耗尽,因此,受到轻微刺激后,神经末梢仍能引发肌肉的"生理本能反应",导致肌肉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中的ATP逐渐耗尽,神经末梢失去能量来源,神经细胞逐渐"枯竭"死亡,肌肉纤维失去"指令",活动停止,跳动现象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通常只发生在刚宰杀的动物身上,说明肉非常新鲜,并非寄生虫感染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神经末梢发达的脊椎动物身上,如鱼类、青蛙、牛羊等。甚至有些毒蛇,在头部被切除后,头部仍能因刺激而张开大嘴,需要小心。

那么,买回家的肉何时食用最佳呢?许多人认为越新鲜越好,但实际上,肉类在被宰杀后会经历僵直、后熟、腐败三个阶段。刚宰杀的肉类,肌肉中的糖原分解形成肌酸,pH值下降,肌肉纤维硬化,进入僵直阶段,此时口感不佳。随着pH值的进一步降低,肌酸转化为乳酸,肉质变得有弹性、松软多汁,这是"后熟"阶段,通常在宰杀后3小时左右开始,24小时左右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要想享受最佳口感的肉类,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让肉类充分"后熟"。但切记不要放置过久,以免发生腐败变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