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蝶变之路,不仅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历程。
▲4月24日,媒体记者和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里的仿生人形机器人互动。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4月25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10项重大科技成果重磅发布。其中之一便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明确了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提出到2027年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面领先。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直以来都被国家寄予厚望。此次建设方案为中关村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由过去的“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变为“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是更高的要求,也标志着中关村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更高发展目标的确立,是由中关村现有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预计达8.6万亿元,占全国178家高新区的1/6。
应该说,中关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
瞄准此目标,建设方案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五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这也可以看作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
这五项任务有一个共同点,即都突出了“全球”或“世界”的定位,与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形成了内在呼应。同时,聚焦的也是科技创新的几大关键要素——人才、企业、产业、营商环境等。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关村和北京的优势所在,为中关村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了有力托举。
下一阶段,就是要以“首善标准”,将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建设方案中提出,要率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机制,着力破除人才发展制度制约,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力度,构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实际上已经划出了“重点”。
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建设方案要求,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具体包括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探索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新模式,探索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等。此外,还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体系,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建设国际化多元化交流平台,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等。
这些着眼于提升开放水平、国际化程度的要求,可归结为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要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中,善用全球资源、全球智慧来加快提升自身创新发展水平;二是,要确保各项发展要素的培育,具备世界眼光,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全球竞争力。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从“中国硅谷”到“世界中关村”,中关村的蝶变之路,不仅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历程。
置于新的历史起点和国内国际大环境下,中关村将以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使命乘势而上,早日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