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太监,很多人的印象都很消极。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皇权的延伸,皇帝在启用太监的同时,最终宦官的权力也会反噬皇权,最终导致政权不稳,强大的封建帝国就会逐渐走向崩溃,强大如汉朝、唐朝,最终也在宦官专权下最终崩溃。 但在明朝,有这么一位太监,他虽然靠着巴结皇帝和后妃上位,却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由于其画作的出色,还被当时的人写在书籍中,并以此闻名于世。这位太监又是谁呢?

明朝太监 网络图片

《图绘宝鉴续编》中对“陈喜”的记载 这位以绘画出名的太监名叫陈喜,是明宪宗手下的太监。根据《明史》的记载,陈喜是一名鞑靼人,也就是从蒙古草原归附而来的蒙古人,只是受了阉割进了宫。明宪宗虽然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虽然曾实行了政治清明,也缓和了不少社会矛盾,却对万贵妃十分宠爱。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陈喜曾向明宪宗和万贵妃进献了不少有趣的小玩意儿,因此被封为御用监太监,位高权重。直到明孝宗即位后,陈喜才被赶出京城,去孝陵守墓了此一生。 陈喜除了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太监,也是个不错的画家。明朝文人韩昂撰写的《图绘宝鉴续编》中曾提到:陈喜很擅长画花鸟人物,下笔时毫无痕迹,驰名一时。《顾氏画谱》曾收录过一幅陈喜的画作,画的是两位读书人正在山间的小路上依依惜别。陈喜只用寥寥数笔,就将附近的山石树木和人物的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其画工可见一斑。明朝文人黄凤池也在《王言唐诗画谱》中画出了了一幅模仿他画风的作品,同样十分精美。

《顾氏画谱》中的“陈喜”作品

明·黄凤池 《王言唐诗画谱》中一幅的配图落款“仿陈喜笔意”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个出身蒙古的太监,绘画技术会如此高超呢?那就要提到明宪宗的爷爷明宣宗朱瞻基了。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登基时,就面临着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前,就已经监国多年,其执政思想深受文官集团的影响。文官集团的背后则是江南地区的富商。 明宣宗要想掌握好朝局,就要找到另一股力量来制衡他们。于是他下旨:让太监们开始学习读书写字,这样他们就能参与到朝政决策中。这些太监通过读书,不但懂得如何干政,也开始学会了像文人一样创作书画。明宪宗时期出现陈喜这样一位太监,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明宣宗 网络图片

姜绍书 《无声诗史》 七列为对“陈喜”的记载 明宪宗时期,太监专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明宪宗在努力治国的同时,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力,建立了西厂,以陈喜为代表的太监们开始四处逮捕官员,借助皇帝给予的权力为所欲为,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明孝宗时期,这种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此后明武宗、明熹宗还是任用太监把持朝纲,因此宦官也就成了维持明朝统治基础的一根重要支柱。所以当崇祯皇帝罢黜魏忠贤时,他也就失去了与文官集团博弈的资本,他本人又生性多疑,明朝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明宪宗 网络图片

徐沁 《明画录》 第三列为对“陈喜”的记载 从明宪宗时期的太监陈喜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朝太监,更是明朝政治的发展。如果明宣宗当年没有下旨让太监读书,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位太监画家,更不会出现明朝后期皇帝依靠太监维持朝政平衡的特殊政治生态。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