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导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界风云突变,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辩论掀起了历史性的浪潮。在这个时刻,曾经威名赫赫的《红旗》杂志,却选择了沉默,成为众多思想期待的背影。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年《红旗》为何选择保持沉默,以及这一沉默给中国思想界和杂志本身带来的深远影响。
       红旗杂志的失声
       在1978年的中国,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这篇文章最初准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但在编辑部的修订下,标题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变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引发了一场围绕真理标准的激烈讨论。


       然而,尽管这一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曾经辉煌的《红旗》杂志却选择了保持沉默。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因为这场辩论关系到了中国思想路线的未来走向。《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重要报刊表明支持“以实践来检验真理”的观点,而与它们齐名的《红旗》杂志却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保持了沉默。


       新总编辑的犹豫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红旗》杂志社总编辑熊复对于这场辩论持有犹豫的态度。他内心更倾向于“两个凡是”的思想,但由于新形势的不确定性,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不愿公开表态。这种犹豫和拖延最终导致了杂志的被动局面。
       当谭震林为《红旗》杂志写了一篇明确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熊复最初同意刊发,但要求删除有关真理标准的内容。谭震林坚决不同意,认为核心观点不可动摇。这一争议导致了文章未能如期发表。


       组织上的干预
       面对熊复的犹豫,组织上最终干预并发表了明确的批示。他们表示,如果《红旗》杂志不刊发谭震林的文章,可以让《人民日报》刊发。这一干预明确表明了应该积极参与辩论,而不是保持沉默。
       然而,尽管这一批示出台,熊复仍然坚持沉默,直到领导层再次明确要求刊发文章。最终,谭震林的文章在《红旗》杂志的第12期上刊发,但这种被动的刊发却宣告了杂志的逐渐没落。


       错失的机会
       《红旗》杂志错失了参与重大辩论的机会。早在六月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哲学研究》编辑部举办了“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会”,但红旗杂志社的代表选择了不参加,甚至在第二次会议上保持了沉默。杂志社内部也曾试图发表一篇名为《重温(实践论)》的文章,但遭到总编辑的反对。
       红旗杂志的沉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不满,人们形容《人民日报》上升,而《红旗》下降。即使在认识到问题的最后一刻,杂志试图介入辩论,但为时已晚,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总结
       红旗杂志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辩论中的沉默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一段历史,也标志着杂志自身的没落。这一沉默反映了当时杂志编辑部的领导者对新形势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回应这一历史性辩论的迟疑。
       然而,这一沉默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责难,使杂志失去了它曾经的声誉和影响力。最终,红旗杂志于1988年正式停刊,而《求是》杂志则取而代之,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思想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教训人们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的代价是巨大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